美、中貿易戰對中國大陸台商之影響
當前美中貿易戰,仍然持續加溫中,是否會在11月6日美國期中選舉之後暫告一段落,一般評估仍不樂觀。自從美國政府根據針對中國大陸301條款調查結果,陸續公布對中國加徵關稅清單:第一波美國於6月15日發布之清單一,針對818項、340億美元的產品加徵25%關稅,於7 月6日正式加徵關稅。到6月15日發布之清單二,經徵詢公眾意見調整之後,於8月7日公布確認清單,針對279項、160億美元產品加徵25%關稅,於8月23日正式實施。到7月10日美國 USTR依川普總統指示,另研議對中國大陸6,031項、價值2,000億美元之產品課徵10%關稅,且擬再提升至25%,最終措施及生效日期另行公告。這三波清單總計共7,128項產品,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金額合計約2,500億美元。另美國總統川普於7月17日宣告將對中國剩餘貨品全數加徵關稅,涉及貿易值約2,6700億美元,倘若實現,中國大陸所有輸美產品都將受到影響。由於美國、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有相當密切的供應鏈關係,中國大陸與臺灣分別是美國第1大與第11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與美國則分別是臺灣的第一大與第二大貿易夥伴,因此,美國對中國大陸一旦加大進口關稅課徵,自然會對台灣的出口產生影響。根據外貿協會統計,2017年臺灣出口到全球產品約有74.8%屬於中間產品,包括半成品與零組件。然而,以臺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的產品結構來看,中間產品的比例高達79.7%,高於臺灣對全球出口中間產品的比例。另一方面,臺灣出口到美國的中間產品比例僅有57%,臺灣對美國出口最終產品(資本財與消費品)的比重則高達42%;這顯示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的中間產品有相當高的比例是經過加工組裝再轉出口到美國。而臺灣直接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則有相當高的比例屬於附加價值高的最終產品,而出口到美國的中間產品則是屬於臺美供應鏈具有產業鏈結的半導體IC、航太零件、汽配零件、電腦零件、太陽能電池等零組件。此外,2017年臺灣對美國出口金額為369.8億美元,但自美國接到的訂單金額卻高達1,378.1億美元,其中有高達1,000億美元是屬於臺灣接單、海外生產,也就是臺商在中國大陸設廠生產再出口到美國的三角貿易形式。一半美中貿易戰啟動,這些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臺商也可能會受到衝擊;本來究竟衝擊有多大,必須要看產品的類別而定,但若是一但美國加大對中國大陸輸美產品全面提高關稅,則對在中國大陸出口到美的台商與台灣出口中間到中國大陸的台商也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據統計目前中國大陸輸往美國的廠商,台商所占比重最高,前10大出口到美國的廠商台商佔8家(排名第8為新加坡偉創力製造(珠海)有限公司,排名第10為美國戴爾(成都)有限公司。事實上,在中國大陸投資以出口為導向的台商,不僅深受美中貿易戰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進入新常態,經濟成長模式也由量的成長轉為質的提升,整體產業快速進入升級轉型階段。加上中國大陸製造業在「中國製造 2025」的政策下,推出由製造大國轉為製造強國的發展路線。此外,因為中國大陸以往環境污染嚴重,在「美麗中國」的政策願景下,不僅環保議題在今年兩會修憲入法,從中央到地方都加大力度針對空氣、水質、廢棄物、土壤等污染,透過多項環保法規進行全方位的汙染防治。中國大陸從上到下各地政府執行環保力度的愈趨嚴苛,也導致了在中國大陸台商投資和營運成本持續上漲,連帶促使臺商在中國大陸的布局意願逐年下降,也促使縮減投資規模或撤資關廠者大幅提升。根據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TEEMA)「2018年中國地區投資環境與產業發展調查」報告,針對已在中國投資的廠商,表示「擴大對中國投資生產」的比例,近年來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其比例從2011年的51%逐年下降至2018年的29.%,呈現連續八年下滑的趨勢。面對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加上中國大陸投資環境發生變化,也促使部分台商不論是基於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或是我方的新南向政策,都有逐步移往東南亞布局的傾向。對於在中國大陸的台商而言,因應美中經貿關係長期的博弈,自然必須考量調整調整全球產能配置以降低衝擊,或是移轉目標尋求其他出口市場,或是轉向布局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甚而升級轉型開創全球市場。面對台商在中國大陸面臨的諸多挑戰,兩岸目前公權力無法協商合作有所作為。政府一方面除了要積極改善台灣投資環境外,爭取台商返台投資外,也應積極加強與工總、商總、電電公會等公協會與工研院、資策會、中經院、台經院等各智庫密切合作,共同面對此一重大挑戰,方能維護台商與台灣的經貿利益。感謝樓主的分享!{:4_127:}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