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私有化真正原因:創始人欲保住公司
導語:美國著名科技行業記者阿什利‧萬斯(Ashlee Vance)今天撰文稱,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之所以決定私有化,真正原因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公司,為長期轉型贏得時間。
以下為文章全文:
2008年,我曾在得州圓石城的戴爾總部採訪過邁克爾‧戴爾。儘管在那個經濟最黑暗的時期,各大企業的狀況都不盡如人意,但戴爾卻尤其糟糕。他們似乎對週遭的市場變化束手無策。而作為著名企業家,邁克爾‧戴爾對於我的直言不諱並不領情。他時而扮扮鬼臉,時而怒發衝冠,時而沉默以對。原計劃一小時的採訪,最終只進行了不到30分鐘就草草收場。邁克爾‧戴爾迫不及待地呼吸著室外的空氣,釋放心中的抑鬱。
隨後幾年,戴爾斥資數十億美元在服務領域展開大舉收購,偶爾還涉足一些軟件和硬件投資。這都是為了轉型為一家一站式科技和服務公司,吸引不入IBM、惠普、甲骨文和埃森法眼的中小企業。去年,這項戰略似乎收到了成效,戴爾全年營收超過621億美元,淨利潤達35億美元,每季度的經營性活動現金流達到15億美元。
從財務數據來看,戴爾的狀況算不上悲慘。問題是,投資者認為戴爾依然龐大的PC業務沒有多大增長空間,對邁克爾‧戴爾規劃偉大創意的能力也毫無信心。過去10年間,投資者一直在拋售戴爾股票,當邁克爾‧戴爾2007年重新出任CEO後,拋壓更加明顯。
將所有因素綜合起來,便可明顯看出邁克爾‧戴爾、銀湖資本和微軟的私有化動機。戴爾今後幾年必將繼續拓展高利潤的軟件和服務業務,所以難免受到市場的密切關注。雖然這項戰略前景不錯,但卻需要很長時間,而且似乎沒有什麼革命意義。從本質上講,戴爾無非是借鑑了IBM的戰略,然後進行了小幅修改而已。
邁克爾‧戴爾或許是美國最富有、最成功的人之一,但這些成就卻無助於安撫他的內心,因為人們會一遍又一遍地追問:為什麼這家公司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些新興領域表現得如此糟糕?
對邁克爾‧戴爾來說,最壞的情況是遭到激進股東的狙擊。儘管公司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但邁克爾‧戴爾依舊可能面臨被驅逐的命運。我確信這正是他私有化的真正原因。邁克爾‧戴爾、銀湖資本和微軟收購了一家現金充裕的公司,各方都皆大歡喜。邁克爾‧戴爾則實現了自我保護,可以不再受到分析師、投資者和媒體的輪番質詢。最重要的是,他保住了自己的公司。
47歲的邁克爾‧戴爾仍然年富力強,完全可能迎來人生的二次輝煌。但要真正在公開市場實現偉業,必須要借助一些嶄新的創意,就像當年向用戶出售低價組裝電腦一樣。5年來,邁克爾‧戴爾一直在尋找這樣的創意,但卻收效甚微。
Dell 因為Direct Sales 而茁壯
也因為Direct Sales 的商業模式無法創新而走下坡......
DELL只是為了要保住自己的名聲所以決定下市了 感謝版主分享!!{:4_113:}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