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變數 台股本周壓力重/15檔高殖利率 籌碼強勢
4大變數 台股本周壓力重
MSCI季度調整 台股權重恐遭調降 法人保守
高檔轉弱
【陳俐妏╱台北報導】台股本周多空因素交戰,MSCI季度調整、台指期結算、金融族群法說,加上上市櫃企業財報都將全數公布,法人表示,台股本周壓力大,MSCI台股權重恐遭調降,預期指數將為高檔震盪,月線10762能否重新站上,將是多頭再度表態的關鍵,如月線持續失守,大盤可能拉回季線整理。
台股上周五指數開低後一度摜破10700點,外資賣超權值股,中小型股賣壓也出籠,指數急殺,雖盤中逐步收斂,收復10700點大關,但周 K線收黑。
MSCI季度調整將在14日凌晨公布,市場預期台股權重可能被調降,加上月底財報將公布,短線多空因素紛雜。國泰證期顧問處協理簡伯儀表示,上周大盤收在在10732.67點,月線已經失守,盤勢呈弱勢震盪整理,短線月線如能重新站上,多頭將有望再度表態。
伯儀:持股勿太高
市場擔憂台股本周震幅恐偏大,簡伯儀認為,從美股、台幣匯率和國際盤勢來看,近期沒有太大的利空訊息,加上資金仍充裕,預估震盪幅度應有限。但建議投資人在操作上宜審慎,由於指數在高檔,上漲有限,持股比重不宜太高,弱勢股可減碼操作。
日盛小而美基金經理人趙憲成說明,由選擇權觀察,11 月選擇權最大買權未平倉在11000點,賣權則在10500 點,顯示上檔壓力區在11000 點,不耐久盤賣壓出籠、月線是否有守相當關鍵。
展望後市,趙憲成分析,第4季為歐美與中國的消費旺季,台股則將受到11月中季報高峰期牽引,蘋果iPhone X的銷售將影響電子股表現,電子方面可留意地3季季報、第4季營收表現佳的個股,可留意雲端大數據、自動化與人工智慧(AI)、半導體、蘋果實質受惠族群。
觀察近期盤勢,安聯台灣科技基金經理人廖哲宏表示, 隨著外資於10月27日轉買為賣,迄今累績賣超約128億元,同期大盤融資餘額也有增加,近期大盤高檔震盪,或有可能拉回季線(60日均線)整理,但在基本面穩定向上的發展中,中長期趨勢依舊向上。
廖哲宏:恐回測季線
就類股來看,廖哲宏說,大盤在電子類股引領帶頭下,難免累積較大漲幅,技術面整理的機率相對較高,表現相對落後的金融股在利率趨穩、景氣向上的環境中,可望有所表現。後續除國際股市與第3財報的表現外,外資動向是否隨著指數壓回而重回買超也是觀盤重點。
群益馬拉松基金經理人沈萬鈞表示,考量國際股市和台股皆處於相對高點下,在台股操作上,建議仍以選股為主。
投資布局方面,在上市櫃完成第3季度財報公布後,可視業績表現及成長性調整持股外,也可布局明年產業趨勢,類股方面看好人工智慧、高速傳輸、車用電子等;此外,具有低基期、獲利穩定的利基型傳產也可持續關注。
https://pic.pimg.tw/dolag/1510536699-2003230679_n.jpg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BAP///wAAACH5BAEK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
15檔高殖利率 籌碼強勢
經濟日報 記者王奐敏/台北報導
https://pic.pimg.tw/dolag/1510537861-3502951923_n.jpg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BAP///wAAACH5BAEK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
美股因稅改法案可能遞延出現震盪,台股上周也收黑K並跌破月線。 報系資料照片
美股因稅改法案可能遞延出現震盪,台股上周也收黑K並跌破月線。法人認為,大盤正逢高檔,稍有風吹草動容易出現大波動,具高現金殖利率且籌碼強勢者,如盛群、凌通、康舒等15檔個股進可攻退可守,即使大盤高檔震盪時也「免驚」。
篩選2014至2016年現金殖利率都在5%以上、今年有獲利,且本月初以來法人買超的個股,以電子股占絕對多數,唯一的傳產股是食品股聯華。以產業別來看,電子股又可分為三大族群,半導體有盛群、聯詠、凌通、矽格、創維以及超豐,主要是IC設計與封測;電腦周邊設備有技嘉、微星、新普、華碩及上奇;電子零組件則有立隆電、良維等。落單的LED大廠億光則屬於光電族群。
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指出,能穩定配發現金股利,保持高現金殖利率的個股,必須獲利穩定,營運上也要有足夠的現金流,才具備配息能力。而高現金殖利率的個股,也具備防禦性質,如果產業趨勢佳,多頭時股價可望有所表現,空頭時還有現金殖利率保護,波動也相對較小。
復華全方位基金經理人郭家宏表示,近周大盤轉趨震盪,績優股股價同步修正,提供波段投資進場機會,可挑選配息穩、訂單及產業透明度高個股。
經濟日報提供
FROM:蘋果日報https://tw.finance.appledaily.com/daily/20171113/37844001/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7/2813347?ref=tab20171112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