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商或是自營,唯一能陰客戶的,
就是把客戶斷頭的單,不拆單一次全砍,
是誰沒事掛一堆漲跌停芭樂單? 又天天掛? 那些錢不是成本?
austin_lee 發表於 11-1-25 10:53 PM http://coco-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其實我說的插隊程式, 也類似您說的這樣不是嗎? 只不過把它程式化而已,
檯面上當然不可以, 檯面下, 到底有沒有, 當然希望是沒有
期貨商老闆也許沒作, 但是資訊室的人有沒有偷偷作? AP開發廠商會不會偷偷做? 委外維護電腦主機的人會不會偷偷作?
所以是否考慮期貨或自營會不會陰客戶其實沒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 我說的方式,邏輯上絕對通的而且是可運行的, 我看 mobile01上的討論, 有說期交所有針對 掛單獲利的客戶做某些動作, 也許就可以說是在蒐集此種犯罪的間接證據, 但直接證據除非扣押該期貨商電腦否則也查不到
非針對,只是不想看到 模糊焦點,此次事件實在看不到跟手續費有啥關係??
不喜就先跟您說聲抱歉了!gkazo 發表於 11-1-26 12:31 AM http://coco-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當整個市場越來越走偏的時候,
營業員沒有價值,客戶也沒有價值了,
一切都是用錢來衡量
這次的苦主,有問過營業員相關事情嘛?
有把營業員當做諮詢對象嘛?
營業員有相對給他風險建議及市場實務觀念嘛?
還是只有報價? 殺價? 開戶辦一辦?
如果不是這次苦主出現,
是不是還有人也是對著小台或是op丟十幾口的市價單還不知道可能的風險?
當然情越來越淡,服務沒有價值時,
就是風險機率的問題了
這次的事情,難道不也是提醒期貨商跟營業員 "服務" 的重要嘛?
以上就是我之前說的重點
我也沒有說要高手續費
可以看看我的所有文章,再做定論
當我不是營業員時
我也會說一樣的話
我也知道客戶要的是低成本
我也知道該給別人賺合理的利潤
營業員只是個工作
其實我說的插隊程式, 也類似您說的這樣不是嗎? 只不過把它程式化而已,
檯面上當然不可以, 檯面下, 到底有 ...
Cadman_Wang 發表於 11-1-26 12:44 AM http://coco-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不一樣吧
你說的東西是監控 "客戶" 的進出,
並且延遲 "客戶的進出" 然後搶先客戶送單進交易所要吃客戶的單
跟 先掛芭樂單 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你要說的東西,跟國外券商的 "高頻交易" 比較像,
但是他也不是監控期下客戶的單,而利用系統效能的時間差,
但是這很接近你想說的東西,我不知道台灣有沒有期貨商這樣做,
但是以交易所0.25秒報價一次的龜速來看,
應該是不會有吧....
下單不是只有考量獲利,還有可能的風險,
如果0.25秒才看到一次報價,
又怎麼確定就算我可以30毫秒送單進去又回來,但是回來的是什麼鬼?
通常很難釣到魚
平常要釣魚也不曾看過會高掛幾百口漲停附近
我猜測
如果券商系統遇到單一客戶異常"漲停"大單
程式能同時送出對向單吃掉
那麼最大的問題就不在程式漏洞
而在於券商利用資訊不對稱坑殺散戶
就如同你送漲停單給營業員,結果營業員明知背後已沒有要賣單的人或無法滿足你的單量,
他就故意用他的戶頭漲停賣給你
這對客戶是一種背信行為
這對券商兒言根本不叫造市 是一種利用客戶資訊造市的行為
這是詐欺
凱x交易系統的錯
期交所規定客戶單筆下單不能超過200口
他是一次下1000口,但交易系統為方便客戶自動幫他拆成200口x5 的下單夾一次丟出去
去告說不定這筆單不算,本錢還能拿回來
順便告一下精神賠償
凱x交易系統的錯
期交所規定客戶單筆下單不能超過200口
他是一次下1000口,但交易系統為方便客戶自動幫他拆 ...
山本五十六 發表於 11-1-26 07:57 AM http://coco-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公堂之上我也來假設一下
假設
某A要是先脫產,得知有這種漏洞,
所以利用這個漏洞,將A期貨商的資金,洗到B期貨商的特定帳戶中
這種可能性呢?
彷彿阿嬌 "好傻好天真" 的狀況
以上只是假設
來報報一下.在別的網上看到的.故事目前還在發展中.
目前看來真正的苦主是XG期貨商,有可能要吃下全部或大部份的損失.
營業員要分擔一部份損失金也只是小道消息,並不一定成立.我不是業內人士,不過如果真的營業員要負責任,那就真另人叫屈了...
反過來想,如果那位下1000口市價OP的交易人要是因此賺了1000萬,恐怕也是期商要吃這比帳了..畢竟金管會對它們期貨商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4_91:}
真意外.....
苦主竟然是高雄一位73年次的女生{:4_176:}
真想不到啊{:4_99:}
真意外.....
苦主竟然是高雄一位73年次的女生
真想不到啊
仙草茶 發表於 11-1-26 11:10 AM http://coco-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連個資都被洩漏了歐 = ='
沒到那麼嚴重啦
只知道是這樣而已{:4_93:}
看到了一種典型的賭博式交易,苦主平常才下一兩百口的深度價外OP,Why 當下趁著大跌時突然想下1000口的OP(這跟他平常的習性不同)!?{:4_144:}
也許想說賺到2點變成,2*50元*1000口=10萬元,可惜事與願違.....{:4_172:}
這個例子可以發現,OP以小搏大的特性(魅力)就在此吧!{:4_140:}
回復 96# austin_lee
奧大的假設 是說 開兩個帳戶 一個是賣單一路掛到漲停 一個就下大口數自己一路吃上去 左手賣右手 最後很傻很天真 我買單 期貨商出錢 是這樣的意思嗎{:4_144:}
回復austin_lee
奧大的假設 是說 開兩個帳戶 一個是賣單一路掛到漲停 一個就下大口數自己一路吃上 ...
alch321 發表於 11-1-28 12:32 AM http://coco-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照正常來說
很少會有掛漲停價區間掛了800多萬的量,
因為這種事不會天天發生,也不知道會發生在哪一個履約價,
如果這種事會發生,就代表了有人很長期都這樣掛,
每個履約價都這樣掛,那需要多少資金呢?
一般自營部也很少這樣每一檔花了幾百萬上千萬去掛
期貨的遊戲規則是期貨交易人委託期貨商下單,
為了確保降低信用風險,所以實質上是兩間期貨商直接 "輸贏",
如果有超額損失,等同於期貨商要先墊款,
這次雖說客戶上網哀哀叫超額損失900多萬,
但實際上他現在還沒有賠錢不是嘛?
但是他委任的那家期貨商確實已經 "輸" 出去900多萬了
這一切都只是狀況假設,沒有真相大白前,誰也不知道
之前也發生過...
工商時報 2007.02.10
交易員開人頭戶 A走400萬
陳淑泰/台北報導
群益期貨一月中旬爆發自營部交易員徇私舞弊案,一年陸續透過自己在其他交易所開立的人頭戶,與公司的交易戶頭進行選期價外選擇權交易,總共A走了四百餘萬元;群益期貨發現後,已要求該名交易員立刻離職,並向期交所舉發、並擬進行法律訴訟,要求該名員工賠償公司損失。這是台灣期貨發展史上首宗自營部交易員利用交易中飽私囊的案例,讓期貨自營交易不易管理的問題浮上檯面。
據了解,台灣期貨交易所稽核室已經開始調查此案,初步認定群益期貨也是受害人,不過需進一步了解群益期貨是否有內控不夠確實的問題;期交所高層說,後續一定會有處分,至於是對該名從業人員的處分還是連帶該公司也會受影響,則需要進一步釐清。
這名交易員的不法行為已經延續一年多,但公司管理階層卻不知不覺,突顯了國內期貨商的董事長、總經理通常出身於業務部門,對於專業門檻較高、管理技術較繁複的自營交易出狀況也不易察覺的事實。而此犯罪行為之所以會曝光,是期交所發現群益期貨財營部與該交易員所開立的戶頭間,都交易相當冷門的契約、且價格略有偏離的情況,提醒群益期貨之後,群益期開始著手調查,才驚訝發現原來有員工舞弊事件。
據悉,群益期董事長孫天山也在內部會議中,態度強硬地表示將把錢追回來、並提出告訴,絕不容許公司裡有不法行為。據了解,這名交易員因為擔心有刑責問題、可能會坐牢,已經拿出錢來賠償公司損失;他是二年半前被重金挖角到群益的,他表示會挪走這些錢,是因為原本公司答應他將給付相當額度的獎金、但最後並沒有兌現,他才會利用與公司戶頭對手交易、發給自己獎金。
中信證、群益期爆操盤手自肥
聯合新聞網 2007/02/12
期貨市場去年第四季首度驚傳自營操盤手自肥,將公司戶頭中的資金以操作深度價內或價外選擇權方式,洗進自己的人頭戶,中信證券期貨自營部率先爆發,群益期貨自營部門接續,二家損失的金額都在三、四百萬元左右,操盤人都已立即遭到解職。
期貨市場所有的交易單都是隨機撮合,不得透過特定人對敲交易單,就是為了防制「洗錢」,去年第四季期交所交易部門先發現中信證期貨自營部門,對於成交量較小的深度價內或價外的選擇權合約,出現特定帳戶對敲的情況,因此通知中信證券。
中信證券表示,去年第四季收到期交所通知當日,該名交易員不當獲利約一百萬,已要求將不當利得還給公司,陸續追討約三百餘萬元,若後續還追查出其他筆不當利得,中信證仍有權追討。
群益期在去年十二月下旬,被期交所通知,旗下自營部門交易員也有偏離市場價位且特定帳戶對敲,立即展開全面清查,該名交易員也坦承不諱,主因去年五月群益期未通過自營獎金辦法,導致該名交易員無法拿到先前公司允諾的獎金,於是透過自營的模式將該得的資金搬入自己旗下的人頭戶。
據了解,群益期除了追回該名交易員的不當利得,且立刻將他記大過解職。
【聯合報/記者賴育漣報導/2007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