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研究院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063|回復: 6

泡沬制造者---高盛

[複製鏈接]
發表於 10-6-1 14: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愈來愈覺得投資銀行才是這場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

泡沬制造者---高盛
關于高盛,你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它無處不在。

  這個全世界最有權勢的投資銀行,就像一只盤踞在人類頭上的老鷹,時刻准備將它的触角伸向任何一個有利可圖的角落。事實上,現在這場將被載入史冊的巨大危机,從某個角度看上去,更像是高盛自編自演的一場好戲。

  如果你想知道這場經濟危机是如何形成的,最好先了解一下誰會在危机中受益,為了了解這一點,就要先看看高盛如何進行它的游戲。

  下面我將介紹五次著名的經濟泡沫,五次經濟泡沫都曾造成無數人破產,事后不得不接受救助——當然,在遭受損失的名單中,從來不曾有過高盛的名字。

  第一次泡沫:大蕭條

  高盛並非生來就是華爾街的大鱷,它也是在競爭中逐漸壯大起來的。高盛創立于1869年,是德國移民馬庫斯·高曼和他的女婿薩繆爾·薩克斯共同創立的,他們是商業票据業務的先驅。

  作為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金融災難,大蕭條的很多特征在以后的各次危机中曾反復出現。當時,華爾街用來愚弄個人投資者的主要工具就是“投資信托”,跟現在的共有基金一樣,投資信托也是把大量小投資者的錢匯聚到一起,投資于一個龐大的証券組合。而投資的具體組成和金額往往是保密的。

  在那場搶錢大戰中,高盛稍微遲到了一點。他們因此后悔不已,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戲之中。

  于是,“高盛証券交易公司”挂牌成立了,該公司首先發行了100萬份面值為100美元的股票份額,然后偷偷用自己的錢把它們全部買下,吊足了公眾的胃口之后,他們以104美元的單价售出了90%的份額;接下來,高盛繼續自我炒作推高公司的股票。與此同時,分出一部分錢成立了“情人渡信托”,又發行了數百萬的股票。接下來又用股票套現的錢成立了“藍山信托”。高盛銀行則躲在這些投資信托公司背后操控一切,藍山信托初始發行的725萬股中,有625萬股歸情人渡所有,當然最終,它們還是歸高盛所有。

  這些信托公司彼此形成了精巧的層層借貸關系。例如,用1美元作保証金可以借9美元,再用這10美元可以借90美元,接下來,如果還沒有被識破的話,就可以再借900美元,如此循環下去。直到某一天資金鏈斷裂,你宣布所有的錢都不還了。那些投資給你的人將血本無歸。

  在《大蕭條,1929》這本著作中,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斯·加布里斯對高盛的行為作出了精彩的描述:情人渡和藍山是當時信托投資公司的典型代表,它們很顯然進行了瘋狂的杠杆投資行為,這正是引發大蕭條的罪魁禍首。折合成現在的美元,信托投机共造成了高達4750億美元的損失。

  第二次泡沫:高科技股

  大蕭條之后的65年,高盛日益發展壯大起來,它成為美國証券承銷業的龍頭老大。在西德尼·韋恩伯格的領導下,高盛開辟了IPO業務的新紀元,使它成為公司集資的基本手段。

  在互聯網時代,連毫無金融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個公司成功的祕訣:生活邋遢的技朮天才想出一個點子,然后通過上市融資,他寫在餐巾紙上的創意變成了產品,加上媒體的追捧,最后以几百萬美元賣給投資人。華爾街的游戲也非常簡單,把一個西瓜用絲帶包裝好,從50層樓的窗戶扔下來,同時讓人競標,在落地之前它就是一個市值不斷飆升的賭注,只要在西瓜摔爛之前撤回你的資金,你就贏了。

  看上去賺錢很容易,但大部分投資者不知道的是,投行已經悄悄改動了游戲的規則。

  他們往往進行雙重標准的交易:一部分人,是他們的局內人,知道股票實際的价值;另外一部分人,則是盲目追高的外圍投資者。除此之外,在互聯網泡沫年代,高盛還創造了另一種生財之道,那就是對市場監管規范的操縱。首先用來開刀的,就是對上市公司的質量監控。

  大蕭條之后,華爾街對上市公司的資質已經有了嚴格的監管。一個公司要取得上市資格,必須成立滿五年,並且連續三年盈利。但在當時,華爾街卻把這個規定拋于腦后,高盛大肆炒作垃圾股票。

  高盛一直否認自己曾經降低IPO的門檻,但數字表明他們在說謊。

在這場投机中,跟20世紀20年代那次一樣,高盛進入較晚,但瘋狂發展。1996年,他們把一個不知名的、財務記錄很差的小公司包裝上市,那個公司叫做 “Yahoo!”——當然,那一次他們的運氣不錯。隨后高盛被尊為“網絡股IPO之王”。1997年他們操作了24家公司上市,其中的三分之一在IPO時還在虧損。1999年,高盛操作了47家IPO,其斂財方法跟當年的藍山和情人渡信托异曲同工。2000年的前四個月,他們又把18家公司操作上市,其中有14家虧損。作為IPO大師,高盛在本領域的利潤遠遠高于同行,在泡沫鼎盛時期的1999年,高盛的IPO新股价格平均增長了281%,而同期華爾街的平均水平僅僅是181%。

  高盛的驕人戰績是如何取得的呢?

  他們自己的答案是“階梯技朮”,事實上就是他們擅長的炒作新股的一系列程序。例如,牛屎網來找高盛做IPO,首先要簽訂如下的條款:确定發行价、發行量,牛屎網的CEO需要參加一個路演,拉近和投資者的距離。這些當然不是免費的,高盛一般會收取股票發行溢价的6%~7%。然后,高盛會去找他們的几個大客戶商量,讓他們預先以低于發行价(例如每股15美元)認購大部分新股,作為交換,他們答應在新股上市后,協助高盛推高股价。于是,這個圈子里的人就知道了這只新股的底价,與此同時,傻乎乎的外圍投資者只能拿到言之無物的招股說明書。股票上市之后,高盛和它的同謀迅速把股价推到每股25美元,溢价的部分 (比如說總計5億美元),其中有6%~7%變成了高盛的利潤。

  高盛的另一祕笈就是“釣魚技朮”,通俗地說也就是行賄。他們把股票折价賣給新上市公司的高管們,以換取將來繼續替他們承銷股票的特權。為了讓股票盡快上漲,以便使受賄的高管們盡快得到收益,投行還會故意低估股票的發行价,使股票上市后更為搶手。比如牛屎網的股票將以每股20美元發行,高盛就會以每股 18美元的价格,先賣一百萬股給他們的CEO。本該屬于新股東的收益就這樣流到CEO的腰包里。

  正是高盛的這些行為,把互聯網泡沫轉化為曆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僅納斯達克就損失了5萬億美元的市值。互聯網泡沫破滅后,高盛根本沒有動力去反思自己的盈利模式,他們只是努力尋找著下一個制造泡沫的机會。

  第三次泡沫:瘋狂的房市

  高盛在地產泡沫災難中扮演的角色是不難覺察到的。

  這次基本的玩法又是降低承銷標准,只是這里不再是IPO的標准,而是抵押貸款標准。

  几乎每個人都知道抵押貸款經銷商几十年來都堅持購房業主應該有能力支付約占房价總額10%的首付款,有穩定的收入和良好的信用記錄,必須是真名實姓。然而,到了千禧年之初他們突然把這一切都丟到了九霄云外。

  如果沒有高盛這樣的投行暗中操作,這種事情本不會發生。這些投行創造金融工具將那些購房抵押貸款打包賣給毫無戒心的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這就創造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有毒債務的巨大市場。

  高盛使用兩種方法來掩蓋他們轉賣的這些有毒債務。

  首先,它們捆綁數百種不同的按揭抵押做成債務抵押債券(CDO)。然后,他們將CDO推銷給投資人的理念是:因為某些抵押貸款會有良好還款記錄,投資人沒有任何理由擔心哪些有問題。總體而言,CDO還是很不錯的投資工具。因此,垃圾級抵押貸款搖身一變成了AAA級投資資產。

  第二,對沖自己的賭注,高盛等公司獲得AIG為CDO提供的保險,也就是信用違約掉期。這個信用違約掉期基本上是AIG和高盛之間的一場賽馬賭博:高盛投注賭有違約前科的人將繼續違約,AIG則賭他們不會。

  房地產泡沫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它或多或少直接導致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和AIG的崩潰,AIG信用掉期的有毒投資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像高盛等銀行為賣空自己的房產投資組合而買的保險。事實上,納稅人給AIG救助中至少有130億美元最終進了高盛的腰包,這意味著高盛在房地產泡沫中撈了兩次錢,首先是它通過賣空承銷的產品血洗了CDO的投資者;隨后它轉身讓納稅人為其發行的垃圾債務買單,又血洗了納稅人的腰包。

  曆史再次重演,在全世界各地發生經濟崩潰的時候,高盛給其員工的報酬一文不少。2006年,該公司的工資上升至165億美元,平均每名雇員薪金 62.2萬美元。高盛的發言人解釋說,“我們工作非常努力”。

  好戲還在后頭。盡管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金融大地震使大多數玩家逃離或鋃鐺入獄,但高盛加倍下注,並且几乎是單槍匹馬地創造了另一個泡沫。
第四次泡沫:汽油4美元/加侖

  2008年伊始,全球金融市場陷入一片混亂。

  在過去25年里,華爾街制造了一系列的丑聞,能忽悠出去的東西也沒剩下啥了。垃圾債券、IPO、次級房貸以及其他曾經盛极一時的金融產品現在在公眾心目中都成了詐騙的陷阱。信貸市場正陷入危机當中,小布什總統執政期間所謂“房地產永不下跌”的神話造成的泡沫經濟,也跟著破滅,逼得華爾街不得不去找一個新的圈套誘人上鉤。

  該怎麼辦呢?

  既然老百姓不愿意把錢投到任何感覺不靠譜的領域,那麼華爾街這次就把賭局設在了老百姓能實實在在感受到的商品市場領域:糧食、咖啡、可可、小麥 (2277,2.00,0.09%),更重要的是能源商品,特別是石油。美元貶值、信貸和地產危机,這一切都造成所謂“飛向商品實物”的局面。石油期貨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樣向上攀升,從2007年中的60美元一桶飆升到2008年夏天的峰值147美元一桶。

  在那個總統選戰如火如荼的時期,對于油价攀升到4.11美元一加侖的合理解釋是“全球石油供應問題”。但是全球石油供應緊張是在撒謊,雖說全球石油供應最終會耗盡,但是短期石油供應量其實在增加。根据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的報告,在石油价格達到峰值的前六個月,世界原油供應量從每天8524萬桶上升到 8607萬桶,而同期世界原油需求量則從每天8682萬桶降低到每天8607萬桶。也就是說不僅短期原油供應量上升,而且需求量在下降,這種情況按照經典經濟學的理論,本應該帶來原油价格的下跌。

  那麼,什麼導致了油价的飆升呢?

  讓我們大膽地猜測一下。高盛把一個平靜的原油市場搞成了一個大賭場——加油站的汽油价格暴漲。

  當然,高盛有同伙,大宗實物商品市場上還有其他玩家。但是根本原因是,有實力的几個大玩家決定竭盡全力把一度穩定的大宗實物商品市場搞成一個投机的賭場。高盛通過說服養老基金和其他大型机构投資人投資于原油期貨,也就是在固定的某一天可以以固定的价格購買原油。這種做法一舉將嚴格按照供需情況定价的原油從實實在在的商品變成了一個像股票一樣可以投机的東西。投机到實物商品市場的熱錢從130億美元增長到3170億美元,增長了2300%。到2008 年,平均一桶原油在最終儲運和消費掉以前要倒手27次。

  在半公開的政府豁免權武裝下,高盛成了一個巨大的商品賭場的首席設計師。高盛商品指數跟蹤24種主要商品价格,其中原油价格的權重占据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各種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和其他机构投資人進行大規模長期賭博的主要場所。

  除了兩件事以外,這看起來很完美。

  第一件,指數投机者都是些只做多的賭徒,很少做空,這就意味著他們只賭价格上升。這種行為放在股市就很好,但是在商品市場就太可怕了,因為這將助長商品价格一路攀升。

  讓事情變得更復雜的是,高盛自己就是努力炒高油价的旗手。在2008年初,被譽為“油价預言家”的高盛分析師阿爾瓊·穆爾蒂,在《紐約時報》撰文預測石油价格將“急速飆升”到200美元一桶。同時,高盛通過其旗下的商品交易子公司J.Aron大量投資石油行業,它還擁有堪薩斯州一家主要煉油廠的股份,那里貯藏著高盛囤積和售出的原油。

  价格上漲的不是真實石油消費,而是紙面石油交易。當華爾街通過宣揚石油將無限上升的神話而實現當下的盈利時,這就重復了互聯網和房地產泡沫。

  在2008的夏天,石油商品的“西瓜”以相同的痛苦方式砸在人行道上,原油期貨价格從147美元一桶暴跌到33美元,造成了巨量的財富損失。老百姓再次成為最大的受害者。投在石油期貨市場里的養老基金被洗劫一空,當泡沫破裂時加州公務員養老系統有11億美元陷在了里面。

第五次泡沫:壟斷救市計划

  隨著石油泡沫最終破裂,高盛這個金融狩獵團不得不將目標轉向它處,這次的狩獵場轉向了政府的金融援救行動,獵物就是納稅人的腰包。

  狩獵行動在2008年9月展開。時任財長的保爾森做出了一系列臨時性緊急決定,雖然他援救破產邊緣的貝爾斯登和兩房,卻放任高盛的死對頭雷曼兄弟死去。在雷曼倒下的第二天保爾森就對一項850億美元的救援AIG的政府行動開綠燈,其中的130億給了高盛。多虧了這項救援努力,高盛才沒有在坏賬的陷阱里越陷越深。相比較而言,同樣急等救援的克萊斯勒,它的退休工人只能拿到一半的退休金。

  在AIG救援法案之后,保爾森又宣布了一項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助計划,稱為TARP問題資產救援計划,並且任命此前名不見經傳的高盛銀行家、35 歲的尼爾·卡斯哈里負責掌管這筆救援基金。為了達到分享這筆救援大單的資格,高盛宣布由純粹的投行轉型為儲蓄銀行,這個漂亮的轉身為高盛從這筆救援基金里撈取了100億美元。

  AIG救援行動、向儲蓄銀行轉型決策的快速通過、TARP基金,所有這些消息合在一起就意味著,當這些好處都惠及高盛的時候,所謂自由市場就蕩然無存了。

  從1929年到2009年之間,曆史上的五次泡沫危机每次高盛都有份,高盛幫助吹起來的這些個泡沫基本都是一個路子。在几乎每一次危机里先是銀行系統魯莽行事若干年,用有毒貸款和掠奪性債務自殘整個金融系統,其結果不外乎老百姓的錢被洗劫一空轉移到了少數老板們的腰包里,老百姓們得到只是一文不值的廉价紙幣和政府擔保,每一次危机的真正受害者都是普通納稅人,為危机買單的也是這些普通納稅人。

  這就是我們如今生活其間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們中的某些人不得不接受游戲規則。也許我們無法阻止這一切,但我們至少應該知道它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愛紅茶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10-6-1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美國人是世界上最貪婪的民族
它們用重重的法條限制其他國家不能做什麼又必須做什麼
然後又喜歡裝聖人~扮救星

很多人都吃那一套~能講什麼?
反正遊戲都是美國人制定的~你國外的想做生意~也只能吃悶虧

現在大概除了大陸~根本沒任何國家有能力抗衡美國
發表於 10-6-1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個問題不是小弟能改變的
選擇接受,在規則裡求生存

(紅茶大的美眉圖換啦)
 樓主| 發表於 10-6-1 15:17 | 顯示全部樓層
高盛在中國的種種“劣跡”正逐一暴露
中評社北京5月11日電/最近,世界著名投行高盛飽受“欺詐門”事件困擾。“高盛是那種在中國悶聲發大財的公司。”《揭祕高盛》作者、在中央財經大學投資系任教的李國平說,高盛在中國很低調。不過,“欺詐門”事件突然牽出了不少陳年舊案,高盛在中國的種種“劣跡”也正在逐一暴露。

  致國企巨虧

  新華每日電訊報道,最引人注目的陳年舊案是當年的中航油巨虧案。2004年底,當中航油(新加坡)在國際原油衍生品交易中巨虧40多億元人民幣時,大部分媒體的焦點都集中在事件負責人陳久霖身上。

  如今的“欺詐門”事件後,很多人突然發現,當年指導中航油(新加坡)進行交易的正是高盛新加坡傑潤公司。高盛作為投資顧問指導中航油看跌油價的同時,卻積極在國際市場做多油價,暗中進行反向操作。

  美國康奈爾大學金融學教授黃明曾經作為中航油(新加坡)事後聘請的衍生產品專家顧問,對中航油與高盛之間的合同與交流內容進行了詳細分析,得出的專業結論是,高盛在與中航油(新加坡)的交易過程中涉及的問題要遠比在本土的問題嚴重得多。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告訴記者,2007年,高盛發表報告,稱原油要漲到200美元一桶,當時中國“拼命購買”了價格為147美元一桶的原油。高盛還與深南電、東航等中國企業簽下“對賭協議”,自己卻悄悄拋售原油。到了當年年底,油價降到34美元一桶。

  高盛此舉一箭雙雕,不但給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造成了損失,還使得深南電、東航、南航等企業出現巨虧。據悉,有的公司在“對賭協議”上的虧損額要遠遠高於當年的中航油。
        推銀行改制

  “高盛在中國賺了很多錢。”李國平盤點了很多高盛在中國的行為,比如曲線進入房地產,推高房產泡沫,比如通過控制養豬的產業鏈,為“狙擊”中國農業做準備。

  而其他媒體還披露,高盛通過一些手段進入西部礦業、雙匯等公司,在這些公司上市後拋售套現,獲取暴利。

  “那些都是具體的事例,我認為,高盛在中國最‘惡劣’的行為就是推動銀行改制,使得銀行資產被賤賣。”李國平說。

  “2002年,高盛曾發布報告稱,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的債務高達40%,當時所有的研究都表明,這四家國有銀行的債務均不超過20%。”李國平介紹,高盛把中國銀行業的問題說得非常嚴重,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銀行業改制。

  有媒體透露,在2004年,中國國有銀行進行改制時,高盛又陸續發布報告,說中國銀行業壞賬太高。結果高盛等國際投行以極其便宜的價格收購了中國國有銀行上市的股權。

  “如果中國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只有20%的話,沒有必要一定要改制,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完全可以通過改善企業的生存環境等方式來改善。”李國平認為, “中國國有銀行改制的代價太大了,花了高額的手續費給高盛等投行,又以很低的價格將股份賣給它們。僅某個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時,高盛等華爾街公司就賺了  1300億元人民幣。”

  推高中國經濟泡沫

  在周世儉看來,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高盛也出了“餿主意”。

  從2003年開始,梁紅、柯蒂斯等高盛的經濟學家和高管就經常撰文,建議人民幣升值。實際上,游說人民幣升值最為起勁的美國財長保爾森,也是出身高盛。

  李國平說,高盛還有“捧殺”中國的嫌疑。例如,高盛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2001年首創包含中國的“金磚四國”概念。“高盛通過提出這些概念,在中國得到很大信任,順利地拓展業務,”李國平說,“但這些概念使得中國成為全球資金關注的熱點,帶動熱錢進入推高了資產價格,進而產生泡沫。”
發表於 10-6-1 16:39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果再一次金融風暴
那就糟了
發表於 10-6-1 21:09 | 顯示全部樓層
現在才發現高盛的厲害也有點太晚了!!
美國的未來全靠高盛!!
高盛就是美國的金融戰艦!!
發表於 10-6-2 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高明的騙術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站長信箱|廣告洽詢|COCO研究院

GMT+8, 24-11-24 02: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理財討論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