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郎~能輸才能贏(經典好文)
本帖最後由 kenened 於 11-10-15 02:04 PM 編輯我的情緒在期望和恐懼的區間震盪,常常感到希望無窮又覺得驚恐無比,夾雜著沮喪、悔恨等情緒,賺錢有限卻筋疲力盡;我開始意識到,不克服這種情緒落差,我遲早會彈性疲乏,絕對無法成為優秀的操盤手。
後來,我體會出,做股票很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可以控制情緒波動,股市雖然殘酷,卻不是一戰決生死的淘汰賽。如果我們把做股票當事業, 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探索,把事情想得長遠些,拉大格局,就比較不會在意一時的得失,畢竟每一回合的競技,都隻是我們成千上萬次比賽的其中一場。
天人交戰 賣出後最怕再漲
華爾街(Wall Street)中的「Wall」被形容是一座憂慮之牆(The wall of worry),攀爬股市的憂慮之牆時,我們常陷入見好就收與續抱的天人交戰。
值得期待的股票,往往因害怕帳面由盈轉虧,或是無法抗拒獲利了結的誘惑,小賺就賣出,落袋為安後,鬆一口氣的感覺就是立即的獎賞;但股票賣出後,如果價格持續攀高,常令人懊惱不已,甚至失去理智奮不顧身地追高。
證券界有種說法:「股市中隻有兩種情緒──期待和恐懼。問題就出在,當我們應該恐懼時,卻一味的期待;而在應該期待時,卻又顯露出恐懼。」由於追求自尊的偏好和害怕後悔的心理,一般人想的是如何增加贏的次數,而不是提升贏的品質,傾向先賣掉賺錢的股票,留住賠錢的股票。就像投資心理學家樊恩.薩普博士所說,「逃避了賺錢的風險,而接受了賠錢的風險。」也就是說,一般人不敢賺大錢,所以隻能賺小錢;不想賠小錢,結果卻賠了大錢。
有位朋友告訴我,他曾在行情沒有太大波動的一年當中,用一百萬元賺了二百萬元,豈知在隨後一年的多頭市場中,三百萬元卻賠得隻剩二百萬元,他特別強調他不會放空。他描述:「當我資金累積到三百萬元,持股總數仍維持四檔,但由於每檔股票的金額變多了,當每支都跌到停損點,比如說跌個一成,賠錢的金額就是三倍,我常因此殺不下手;同樣地,每支股票隻要漲個一成,獲利也成為三倍,我常滿意地拔擋(跑掉)。」像他這樣的情況,就是「逃避了賺錢的風險,而接受了賠錢的風險」。
做股票最難的兩件事,一是處理賺錢的股票,另一則是處理賠錢的股票,而最高指導原則是避風險但不避利潤。我這位朋友曾經做得很好,卻在操作額度膨脹為三倍後,因心理因素亂了步調而反過來做,也就是對獲利設限,卻讓虧損不斷擴大。
他除了沒有嚴守操作紀律外,最大的問題在於格局不夠大。或許他潛意識裏想的不是如何賺三千萬或三億,而是如何保住那三百萬,所以他操作這三百萬資金時,還停留在一百萬元身價時的思維,這樣子怎麼能重新分配時間和資源來更上一層樓呢 !
減輕心理壓力的三大心法
一、不要太在乎輸贏
做股票時患得患失的壓力,不外乎來自於自己和別人。因此,除了不要拿有特殊用途的資金買股票、不羨慕別人賺錢外,我奉行以下三個原則。
1.不要用消費水準來衡量輸贏了多少:我曾在號子的貴賓室裏看過一位中實戶,他在每一回合的徵戰後,總愛嚷嚷:「又賺(賠)了一部賓士」,喊盤時他經常提醒旁人:「借過!借過!車子進進出出的,不要被撞到了。」根據我的觀察,把錢看得太重或是得失心太重的人,比較賠不起也比較情緒化,且大多會賠錢,即使能賺錢,格局也很有限。反觀優秀的操盤手交易時抱著遊戲的心情,比較不在乎輸贏,對他們而言,錢是用來得分的。
2.儘量不要告訴別人你買了什麼股票:要做到「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很難,但至少我們可以不張揚自己買了什麼股票,這樣即使賠錢,也隻有營業員知道,不會有人嘲笑你是「市場反指標」。大投機客維特‧倪德厚夫把股票投機比喻成性愛,他說:「貪心和肉慾經常是近親──性為人生助興,投機為人生提供養分。這兩種活動在私底下做,最能成功。」
要在股市賺錢本來難度就高,如果還想夾帶其他非財務方面的目的,例如藉著向人推薦股票做公關或證明自己的功力,常會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當我向別人推薦的股票失靈時,我恨不得自己有能力護盤,看盤時關註的全是那一檔股票,常因此忽略了市場的重大變化。
3.付出不要有所保留: 一般人限制自己隻能付出多少時間、隻能在股市中繳多少學費,喜歡追逐速食化的消息,不太願意學習乍看之下枯燥無味的東西,而且連學習上的付出都要計較投資報酬率。
通常有人問我:「如果我每天花兩個小時,多久可以學好技術分析?」這一類問題從表面上來看,好像是問,「最少要花多少時間?」其實更深入的意思是,他們想要確定在付出這段時間後,能不能保證學會。這樣一來,在「姑且一試」後,如果該方法不能如預期中的點石成金,他們將另闢蹊徑。
不管做什麼事,很難有人可以跟你保證什麼,但隻要方法正確,每一分一秒、每一塊錢的付出雖不能保證馬上回收,但一定不會白費;而且,在我們熱愛這個工作的大前提下,也可以勉強自己做一些不喜歡的配套事情,正如環法自由車賽常勝軍阿姆斯壯所說:「我曾經視跑步為畏途,但我還是必須堅持跑步,因為不是所有對你有益的事情,都會讓你感覺很好。」
二、挫折愈大,離成功愈近
我覺得踏進股市,首先要跨越的第一道心理門檻,就是要能願賭服輸、不怕輸,因為能輸才能贏。台灣障礙馬術的好手陳少曼、陳少喬拿下第四屆亞洲盃國際馬術錦標賽團體組的後冠後,電視台記者訪問她們,「從馬上摔下來不怕嗎?」她們異口同聲地說:「多摔幾次就不怕了!」這一對七十八年次、不怕摔的雙胞胎,就是國巨掌門人陳泰銘的掌上明珠。
做股票也一樣,如果剛入門時隻是小試身手,這樣即使受傷,也不會傷及筋骨。但我們的目的不隻是要讓自己習慣「摔下來」的感覺,還要學習如何降低「摔下來」的頻率,並把傷害程度降到最低。就像科斯托蘭尼曾說:「經歷足夠的失敗,才能在驚慌中不失去理智。」
「要把傷害降到最低」有賴風險管理和危機處理。風險管理就是事前規畫、事中演練,危機處理就是事後補救。風險管理強調把下註的風險控制在自己可以應付的範圍內,或提對自己有利事件發生的機率,並降低不利事件惡化的機率,但這有時候會造成我們畏首畏尾。尤其像我這種看好行情時,總是全力加碼、借足融資往前衝的人,形同把自己暴露於高風險之中,更須借重危機處理來補救。因為一旦誤判情勢,我手中已經沒有銀彈可以應變,所以我必須危機處理,迅速自市場抽回資金。
除了不能因為害怕失敗而未戰先怯,我們在失敗後如何自處也是一項難題。有的投資人一旦認為自己失敗,就會責怪自己,甚至全盤否定自己,不再像先前那麼努力,甚至半途而廢;也有的人失利時,因為拉不下臉而推卸責任。這些方式都無法找出問題所在,該如何面對失敗呢?減少摔下來的頻率,一旦看錯,迅速自市場抽回資金。
人們面對失敗時的防衛技巧,除了合理化、自責或推卸責任,不外乎和自己的過去或是拿別人做比較。拿別人做比較的方式,像是「好歹我賠錢的幅度比大盤跌幅小」,這種「比下有餘」的方式也能讓人從中獲得舒坦;但股票族如果老是愛跟別人相比,永遠也比不完,且會幹擾自己的操作節奏,甚至因為「比上不足」、「見不得人家好」,衝動地跟進漲幅已大的股票。我認為做股票就像練瑜珈,不必羨慕別人,我們要找到自己的步調,凡事隻跟自己作比較。研究指出,「跟自己的過去做比較」的方式大部分是正面的。比如說,失敗時憶起自己曾經擁有的風光歲月來維持自我價值感,或以自己發跡前的一無所有來自我打氣。就像一位縱橫台股三十年,至今仍在市場活躍的名人,每逢巨大失敗,總是告訴周遭的人,「我當初是帶六萬元來股市的。」
民國八十一年一度破產我最大的挫敗在民國八十一年中秋節前夕,當我在電視上看到當時的多頭總司令翁大銘被收押,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時我資產淨值兩百萬元,卻舉債買了超過一千萬元的股票,結果一連三天長黑,我破產了。我五年來賺的還不夠三天賠的,在「三十而立」的那一年,我的財產重新歸零,那幾天的感覺就像生了一場大病,全身虛弱,大跌第三天,我面臨融資追繳。
還好,我「輸」故我在,我從徹底的失敗中感受到真實的自我,從巨大的失望中清醒。我突發奇想:「我費盡心機,努力了五年,不過就賺這兩百萬。如果我的格局隻有如此,那這區區兩百萬元也沒有太大意義;如果我的格局不隻如此,當有一天我回想起今天的萬念俱灰,一定會覺得好笑。」有個念頭從模糊到清晰,彷彿有人在身邊點醒我,「你並不是真的一無所有啊!你在股市身經百戰,這些經驗是無價的!」思想轉為正面,貴人就出現了,我營業員的姐姐願意借錢幫我融資追繳。
幾年後,我認識了一位銀行界的高階主管,有一次聊起這段往事,他告訴我,當年何止我一個人破產,整個金融體系也是搖搖欲墜,連政府都擔心「蔡辰洲事件」重演。我講這些話的意思並不是要說,當股市大跌時,我們可以拿「要垮大家一起垮」、「別人傷得更重」來自我安慰;我要強調的是,當我們陷入股市泥淖而動彈不得時,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把該做的功課做好,然後放輕鬆、保持清醒,讓其他使得上力的人去操心!
灰燼後重生 培養「大賺」膽識
「翁大銘風暴」是我從「小賺」到「大賺」的分水嶺,熬過以後,彷彿打了一劑預防針,從此不再那麼害怕賠錢,在股市失利時,我可以告訴自己:「以前那麼慘都熬過來了,現在有什麼好怕的?」
當大盤突然大跌,隻要我大跌前買進的股票比賣掉的股票表現優異,我就感到欣慰;當跌勢逐漸明朗,為了避免和現實脫節,我用「已經從市場抽回了多少資金」來穩定情緒。我覺得保留明天的購買力,比今天賣了什麼價位重要。畢竟「人是英雄,錢是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樣即使股價持續大跌,隻要資金回收得快,我們形同享有折扣優惠,購買力反而提昇了。
一再渡過難關,讓我越來越勇於面對更大的風險,賠錢時也越來越不會心疼,因為我有信心再把錢賺回來。我在股市最引以為傲的就是,自從民國八十一年起,在每次大跌之後,我都能在大跌後的下一個反彈中,把前一波大跌時賠的錢賺回來,我的獲利持續創新高。
三、格局要寬廣
當我在股市連戰皆捷,走在路上,我滿面春風,不時對周遭正忙著工作的人投以好奇的眼光,心想,「他們為什麼不去買股票?股票錢很好賺啊!」這種念頭一出現,通常意味著我在股市的好日子即將結束。一再經歷股市的兇險,我體會到為什麼美國人稱股市為人造峽谷,為什麼華爾街名言說,「股票市場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它讓驕傲的人全部自嘆弗如。」
就我聽過和看過的投資人中,凡事多一分感動、少一分抱怨的人比較能成功;他們成功後對自己的專業總能侃侃而談,對自己的成就卻總是輕描淡寫。就像大導演吳宇森談到好萊塢,他說:「我認識的影星中,越大牌的越謙虛!」
我所做過最愚蠢的事,就是和別人爭辯某支飆股是誰先發現的。我們這些愛爭辯的人都認為行情是他先點火的,就像每一隻驕傲的公雞,都認為太陽是牠叫出來的。即使是我率先發現了飆股,我再買也不過那麼幾張,又不敢抱太長,但某些悶不吭聲的先知先覺者,可能一買就是一大缸,又耐得住震盪。而且,就在我逞口舌之勇時,或許這些「聰明錢」又已經開始在物色下一檔股票了,這正應了一句順口溜: 「別人已經上太空,我們卻還在爭論該不該殺豬公。」
剛進入股市,我隻知道很多人害怕失敗,至於害怕成功的人,可能隻是極少數極端的例子。後來,我才發現害怕成功的人還大有人在,甚至我自己賺了一點錢後,曾經因為考量到要節稅太麻煩了,而放慢腳步。
成功的壓力主要來自於,一旦成功了,別人對你的期許也跟著提高了;也來自於一些立意良好、但似是而非的建言,比如說:「高處不勝寒」,「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等。事實上,當我們攀上高峰,隻要保持戒心,不但不會摔下來,反而因為視野寬廣了、資源變多了,而會「強者更強」。而且,在累積資本的路上,隻要有實力,不管爬得多高,頂多是進三退一或進四退一。就像一支真正有實力的股票,大幅攀升後,可能隻拉回個兩三成,然後續創新高。
我慢慢走到對的道路。我覺得做股票一定要全力以赴才能賺到錢,既然我每天要花同樣一趟功夫,之前也已經投入那麼多心血,能多賺點,我何樂不為。我從沒想過在什麼時候高掛免戰牌,隻要對股市還有熱情,我就繼續走下去。
要在股海大贏就別小鼻子小眼睛
所謂:「眼界決定境界,定位決定地位。」隻想要在股市謀取生計或隻想賺點錢貼補家用的人,註定要陪公子讀書,成就一定有限。我想,如果一個人連對自己的未來都缺乏想像力,那對股價怎麼會有想像力呢!反觀,那些替自己設立很高標準,大膽挑戰自己極限的人,雖不一定會達成目標,但總有一定的成就。
就我所認識的股票族,他們在股市的斬獲,大致上呈現M型分配,不是賺很多錢,就是沒賺什麼錢或賠錢。對於後者而言,他們常是因為機會來臨時,隻看到眼前的利益,甚至害怕得而復失,因此該大賺而未賺。
在《新金融怪傑》一書中,催眠師建議投資人,「潛意識心靈必須隻相信一件事:賺錢是應該的。」我想,如果我們有方法、夠努力,更可以讓意識心靈和潛意識心靈一致地認為:我們值得賺很多錢;然後找機會透過實戰,漸進地讓自己適應更大額的輸贏,提升自己的格局。
股市是一個競技場,不過還好的是,這裏既?有肢體碰撞,也不必跟競爭者照面,甚至不用知道跟我們對作的人是何方神聖;而且股市永遠都開張,除非碰到罕見的暴漲或暴跌,隻要我們夠狠,都可以在一天內出清或買進我們想要買賣的股票。因此,不管賺賠,我們都可以過得自在一些。
失敗了,我們不必怕對手訕笑,不必找台階下,不必拉不下臉,痛定思痛後可以捲土重來;勝利了,我們不必對輸家感到抱歉,不必洋洋得意,不必擔心下次交易好運無以為繼,在短暫的歡欣鼓舞後再接再厲。對追求卓越的投資人來說,他們屢創新高的人生高峰,都不等於人生的顛峰。 我覺得金融操作最後就在於態度,調和自己平穩的心性,不隨波動。
技術所學就是那樣,人人都知道,但修養卻是自己的,別人拿不走。 文章片段,沒頭沒尾,直接看《股市大贏家》{:4_81:} 感謝kenened大大的分享{:4_113:}~~~謝謝您{:4_113:} 不要怕輸,而是要控制的了輸 感謝大大的分享, 小弟也買了這本書 不錯 一篇好文
看完覺得..高手似乎都要受傷很重才能變身.... 最後得到的結論多半是,
讀騙各種騎馬書,不如馬上摔幾回... 這是一篇好文章
讀完後心平氣和 內心無 輸贏的得失
以備無懼的上戰場 這些感覺,我真的也有,但是目前還無法克服 {:4_163:}實戰的心裡層面更是重要魯 違反人性的操作才會是真正操盤法 能輸才能贏
問題是有人從頭輸到尾
天差地別咧 我覺得, 一定要花時間融合
實戰之後, 內化為自己能習慣的習性
是成功必要的步驟, 因為你不是天才
天才也不是突然就很成功 真的那麼神奇嗎???
回覆看看~~~~~~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