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如何正確地思考是投資成功的重要環節,你們認識李天命嗎?稱他為思方學的始祖也不為過教育家的理想在於啟發人的思考,野心家的夢想是要取代人的思考。
愚人只知接受思想的灌輸,智者則重視掌握思維的方式。
胡亂思索問題,彷彿用蛛網去捕捉風的顏貌一樣,終是毫無所得的。正確的思維方法,就像荒夜裡的一盞風燈。提著自己的風燈,照亮未知的旅途,這就叫獨立思考。
香港人口不及台灣的三分之一,而讀書風氣和書籍購買力似與台灣不相上下;但一本談思考方法和概念分析的書卻能夠在初版發行的幾天之內銷售一空,五個月之內每月銷售一版,一年半之內連出八版。除了《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之外,恐怕沒有同類書籍能在香港、台灣或世界上其他地區創下如此銷售記錄。
嚴密的推理習慣及深入的分析能力是處理複雜的事物所不可缺少的。要培養這種能力和習慣,固然需要研讀一些相關著作,但更重要的是必須把書本上的原理落實到日常的思考活動之中。一般的邏輯教科書大多枯燥乏味,其中例題和習題也多極為造作而不自然。大部分修過邏輯課程的人都不知道對實際的思考活動有何幫助,不知道如何應用到具體的實例。《李天命的思考藝術》可以彌補一般邏輯課本的缺憾。
李教授的書並未有系統的介紹整套邏輯規則,但卻充分使用邏輯、語意學及分析哲學中的概念與技巧,成功的引導讀者登入嚴密推理與深入分析的堂奧。此書的最大特色是作者採取兩項策略。第一,書中對所舉的例子及所使用的概念和原理,都不厭其煩的反覆說明、詳細論證;避免了一般入門書語焉不詳、過分簡化的弊病。第二,書中舉出一些極易引起爭議的例子(例如:有關神是否存在的爭論),並引述或轉載反對者的批評做為作者反駁的對象。讀者從正反雙方的辯論之中,可以領會到作者所要傳授思考方法。至於兩造的意見誰是誰非,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問題,讀者可以自行判斷。假若讀者能夠使用「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來反駁「李天命的主張」,相信李天命教授會樂觀其成。 李 天 命 可 算 是 香 港 最 出 名 的 思 考 家 及 哲 學 家 , 他 現 任 教 於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哲 學 系 。
李 天 命 以 其 敏 銳 的 思 考 方 法 見 稱 , 博 學 多 聞 , 心 思 慎 密 , 說 話 風 趣 幽 默 ; 他 更 兩 道 主 持 香 港 電 台 的 哲 學 式 清 談 節 目 。作 者 在 此 書 中 以 其 風 趣 的 筆 觸 , 介 紹 正 確 的 思 考 方 法 , 糾 正 人 們 在 思 考 上 常 犯的 錯 誤 ; 更 「 尖 酸 刻 薄 」 地 以 梁 燕 城 一 書 作 反 面 教 材 , 以 活 生 生 的 例 子 指 出 思 考 上常 犯 的 錯 誤 , 更 與 梁 氏 筆 戰 關 於 「 上 帝 與 石 頭 」 的 問 題 , 這 部 分 為 全 書 最 精 彩 的 地方 。 單 是 看 梁 氏 在 大 劣 勢 下 仍 要 「 死 雞 撐 飯 蓋 」 , 以 人 身 攻 擊 、 段 章 取 義 等 的 方 法反 擊 的 狼 狽 樣 子 , 已 經 大 快 人 心 , 「 值 回 票 價 」 。書 末 更 附 有 李 天 命 與 加 拿 大 校 園 傳 道 會 巡 迴 講 員 韓 那 激 辯 「 相 信 上 帝 存 在 是 否 更 何 理 嗎 ? 」 此 題 目 。想 學 習 正 確 的 思 考 方 法 的 人 , 更 可 從 此 辯 論 中 向 李 天 命 偷 師 。
香 港 失 敗 的 殖 民 地 教 育 , 早 已 嚴 重 缺 乏 對 學 生 獨 立 思 考 能 力 之 培 訓 , 所 以 我 認真 推 薦 此 書 給 各 位 同 學 , 希 望 可 以 以 此 書 , 培 養 同 學 們 的 獨 立 思 考 能 力 , 從 惡 毒 的殖 民 地 填 鴨 式 教 育 中 解 脫 出 來 , 尋 求 更 高 層 次 、 更 廣 闊 的 真 理 。
自知無知,乃是智慧的開始;
自以為無所不知,正是愚蠢的極致。
偽裝高深,適足以暴露淺薄。
打架像思考一樣,最忌迂腐。
有兩種情況不宜詭辯,
其一是在立論正確的時候,
其二是在立論不正確的時候。
迷糊的言語並不反映高深的思想,
迷糊的言語只反映迷糊的腦袋而已。
自相衝突的說法,就像用鬧鐘來叫醒自己吃安眠藥那樣滑稽。
沒有任何說法是所有人都接受的說法---包括這個說法本身在內;
然而一個說法是否正確,跟別人是否接受它是無關的。
最大問題在於看不出所謂的問題其實不成問題。 "對確演繹論證"與"恒真句"的分別
(以下的內容參考李天命的"哲道行者"第144-145頁所寫)
"對確演繹論證"與"恒真句(或稱重言句)"是不同的東西來的. 小弟也曾經混淆過. 所以在此作出說明.
"對確演繹論證"包括前提及結論兩部分. 例如: "投資者仍未最悲觀,大市應該未見底" 這個論證可以分解為:
前提a : 投資者仍未最悲觀,
前提b : 恒指指數值與投資者的悲觀程度成反比(省略)
結論 : 大市應該未見底
前提b是省略了的, 因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例子2:
前提a : 凡人皆有頭
前提b : 孔子是人
結論 :孔子有頭
當(且僅當)一個論證滿足"如果前提真, 則必然地結論是真"這個條件時, 這個論證才是"對確演繹論證".
我們不可以把"對確演繹論證"與恒真句混淆, 因為恒真句是必然地真的, 完全不用論證.
而"對確演繹論證"往往由多個綜合陳述所組成, 每一個綜合陳述都要經實際的驗證才知真假, 例如"投資者仍未最悲觀"就不是恒真句.
至於"恒指指數值與投資者的悲觀程度成反比 "就像"太陽由東邊升起一樣", 並不是恒真句, 儘管它們都是真的.因為"恒指指數值"的定義, 並不包含任何關於投資者悲觀程度的內容, 就像"太陽"的定義並沒有包括"由東邊升起一樣".兩者都必須經過事實的印證, 才知真假.
另外, 相比於恒真句沒有實際內容的特質, "對確演繹論證"就有實際的內容, 不可視為"空廢".
就算有人認為"太陽由東邊升起"是廢話, 仍不可以將之誤當作恒真句.
我們可以有以下的"對確演繹論證"
前提: 恒真句是空廢命題,x是恒真句
結論: x是空廢命題
但以下就不是"對確演繹論證"
前提: 恒真句是空廢命題,x是廢話
結論: x是恒真句
另外, 有人可能以為例子2"凡人皆有頭, 孔子是人, 孔子有頭" 是重言句, 因為前兩句能推出後句. 那麼, 這人就混淆了"演繹論證"與"重言句"的分別, 因為"演繹論證"的前提往往需要求證, 例如"凡人皆有頭"就像"太陽由東邊升起"一樣, 不是恒真句.
結論:
一句說話"廢不廢"是因人而異的, 正如有人認為"早晨"是廢話, 有人認為是禮貌的表現.
但我們不可以因為認為某個論證"廢", 而誤把"對確演繹論證"當作是重言句/恒真句.
正如有人認為例子2是"廢話", 但不等於例子2就是重言句. 謝謝。這本書聽起來滿有趣的,
黑天鵝效應的書裡也有寫到一點點邏輯關係。 你知道誰是李 天 命嗎? 你講我就認識囉李 天 命 可 算 是 香 港 最 出 名 的 思 考 家 及 哲 學 家 , 他 現 任 教 於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哲 學 系 。
思想改造是最難的
希望自己以前沒天分後天自己能努力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