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分享 校長以後打算轉戰COCO了嗎~~
呵呵~~
很努力再發文賺COCO幣喔
祝福校長在這邊可以獲得更大的共鳴 ...
牧紳一建 發表於 11-4-16 10:42 AM http://coco-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喔,感恩啦,哈哈............ ""很恐佈的XXX跟XX""
這句話恐怕又會出現一堆人頭戶來攻擊你喔
那些人頭戶共同特色就是猛著說稅和費根本不 ...
禾 發表於 11-4-16 11:19 AM http://coco-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嗯,被你打針了,應有免疫力了。 不好意思, 建議應該要標的更清楚一點
全年獲利 (含手續費 or 不含手續費) 很不錯的獲利!!尤其是你的營業員,還有政府養的那批近期準備加新的公務人員!!
誰說trader對社會沒貢獻,禿老大就貢獻良多啦!! 不好意思, 建議應該要標的更清楚一點
全年獲利 (含手續費 or 不含手續費)
yesido0622 發表於 11-4-16 12:29 PM http://coco-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獲利已扣手續費。 校長以後打算轉戰COCO了嗎~~
呵呵~~
很努力再發文賺COCO幣喔
祝福校長在這邊可以獲得更大的共鳴 ...
牧紳一建 發表於 11-4-16 10:42 AM http://coco-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哇 原來發版大 江湖地位這麼高,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請受小的一拜 {:4_160:} 回復 4# 禾
恩恩....
小弟沒有說話的權力...
還是去貼圖養身好了...{:5_659:} 深有同感,稅和手續費對當沖客殺傷力很大,尤其是沒賺到錢的時候,
望著那個拖油瓶,內心的對白只有e04而 以 回復 1# 禿老大
無私公佈貢獻供各位參考,只要有真實數據分享,就說贊{:4_153:} 真實故事最讚了
穩定獲利久了難免會遇到暗招
獲利真的要保護好才能長久
成本壓低以外能做波段還是比較省{:4_195:} 說到稅
其實,交易稅有點莫名其妙,
但是,資本利得稅名正言順卻很難實行,
因為獲利的贏家大戶法人跟做手,也就是干預政府及立法院的主力
稅的部分,其實關乎的是政府收益,
只是政府怎麼資金運用,讓交易人覺得稅被收的有理
至於手續費的部分,期貨與證券分開來看,
證券這一端,其實券商的確是一塊很肥的肉,
以目前電子交易來看,大型券商的折數都不高,
因為他們很大有夠多的券,所以不怕
證券的手續費就算再殺,
比例上還是較期貨要貴,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但是小券商現在都殺的亂慘的,
其實小券商的營業員,一個月成交額沒有一兩億,
是沒有超過基本底薪多少(約2-3萬)
小券商現在都玩殺手續費,
因為他們的目標是放在融資融券費用,
這一點,是不需要分營業員的,
營業員只有手續費可以拿,既然營業員也想競爭,
換壞心一點的公司就乾脆玩手續費就好,
反正客戶多,總是有做當沖的,光傳資券費就吃飽了,
而且是安穩財
至於期貨業這邊,手續費早就比證券亂得多,
只是證券目前廣告可以直接寫打幾折,
期貨的自我規範裡還是不能直接揭露手續費,
但是,實質上期貨業才是真的殺到見骨
如果沒有要求系統,其實這整個網站的大概都可以拿到很低的期貨手續費,
這要多虧某些人,整個價格都很低,也是某公司的貢獻
如果是這樣的狀況,
當沖交易人就該去想想,
1自己的交易心理與做法
2交易系統
3交易成本
以上三個哪個還可以增進,讓自己獲利更提升
以交易成本來看,如果已經殺到很低了,
期貨每次進出不到一點的差距,或是證券已經是市場少數的底價甚至還沒有單筆20限制時,
就該想想提升系統與自己,應該是更有效益的做法
當然,如果發文網友還是拿5年前的手續費價位,
我想,如果用現行價位來算,發文網友應該賺更多,會非常多! 本帖最後由 禿老大 於 11-4-16 11:23 PM 編輯
說到稅
其實,交易稅有點莫名其妙,
但是,資本利得稅名正言順卻很難實行,
因為獲利的贏家大戶法人跟做手 ...
austin_lee 發表於 11-4-16 09:59 PM http://coco-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真的很欣賞AUSTIN的文章,有空多發文指導。
證交稅的千分之三,真的是非常的高。
真的很恐怖。
我認為合理應在十萬分之五。
我以前算過︰
當年股市成交總額 X 散戶成交比 X 千分之三(初估)/戶數 = 15,000
也就是光一項證交稅,平均每位股民一年被政府抽稅約15,000。 真的很欣賞AUSTIN的文章,有空多發文指導。
證交稅的千分之三,真的是非常的高。
真的很恐怖。
我認 ...
禿老大 發表於 11-4-16 11:15 PM http://coco-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交易稅真的很奇怪
為何要用成交金額來看?
如果說成交價越高的股票,買得起的要被收比較高的稅,
那或許還有一點點道理,但是股票的稅實在太高
期貨部分,10萬分之4,高或不高這我就不說了,
但是,期貨這用成交的合約規模來算稅,本身就不合理,
為何指數低的時候稅低? 為何指數高的時候稅就高?
如果以保證金來算稅,那我想還合理,
因為你能付出越多保證金,就代表越有錢,
單純用保證金比例來計算稅金我覺得合理
真正的正義,就是免交易稅,
全面改成資本利得稅,輸錢的不扣稅,賺錢的賺越多扣越多,這樣才合理
政府為了收稅,巧立名目又不肯真實的揭受民意監督,
像健保就是一個很可笑的保險,明明它就是稅,騙大家不懂就對了.....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