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wldtw2008 於 11-5-24 11:34 PM 編輯
以下是您在上一篇所解釋的:
不需要全部的TICK
收到的TICK都有帶時間
將這時間與已校正的系統時間比
就知道有沒有延遲
漏的TICK不重要
由延遲的狀況就可以知道漏的多不多
也可盤後比對其交所資料估算漏了多少
啊,我懂了,您是以校正過的系統時間 減掉 報價軟體報價跳動時送來的時間戳記。
哈,那麼,您的這個測試大概僅能侷限再同一個券券商的同一個軟體上。因為不同軟體押上時間戳記的方法各不相同(打比方說,我不認為群益API時間戳記的取法與HTS時間戳記的取法會相同。如果拿來跟DDE比就差更遠了,DDE的時間、價格是不同欄位,沒有相關性的,DDE價格跳動時,DDE時間不一定會一起更新)。
以我個人的經驗,我都直接忽略報價軟體送來的時間戳記,因為根本不曉得那個時間戳記是誰押上的、怎麼押上的,那麼乾脆忽略算了。
不過在經過更仔細的推敲您的測試方式後,我發現您的方法還是有用。雖然各家廠商押上的時間戳記各自不同,但是精度應該是趨近的,也就我們的確是可以假設各家軟體押上的TICK時間戳記的差異是小於一秒內的。
在此架設之下,您的測試計劃就很合理了,您預設是當時間戳記與系統時間延遲差2秒時則紀錄。亦即此測試計劃是要抓出各報價軟體,每日LAG兩秒以上的報價延遲的次數。
您的測試方式,的確可以替我們釐清誰是市場上最混的報價提供商,我想報價延遲兩秒以上,應該是超混的劣等生了。
可惜的是,我更想知道誰是優等生,我想優等生、次優等生他們的差異可能是百毫秒,如上所說,您的測試結果是整數秒的,
那就就無法透過這個方法鑑別出來了(精度不夠了)。
不過我想這個測試計劃是能有效的揪出誰是在混日子的報價源,至少能讓我們避凶,那的確是很棒的貢獻了。
最後,希望這個測試計畫能繼續補完,朝著做出百毫秒精度來補完。加油!加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