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背棄了金門」,這是《紐約時報》周日版用語。這篇長文發自金門,彩照是金門海灘上的反登陸設施,那是軍事對峙的遺跡。文章的標題是「這裡一度是冷戰中的發火點,台灣的一部分如今接受中國示好」(Once a Cold War Flashpoint, a Part of Taiwan Embraces China’s Pull)。
「泡戰」水退後,災區公路坑洞處處,約有5千個。「5千」這個數字立即讓人想到金門。二次大戰末期的硫磺島浴血戰,戰況極其慘烈,每平方英里的彈坑約為5千個,是歷史紀錄。13年後的「八二三」打破了這個紀錄,一次次的飽和攻擊,使金門每平方英里落彈逾8千枚。
在那樣的漫天烽火中,金門挺住了,台灣本島繼續舉行地方選舉,繼續推動經濟建設,創造了經濟奇蹟,繼之以政治奇蹟。然而,金門不同。台灣本島在1987年解嚴,金門卻繼續實施戰地政務制度,直到5年後才民主化。文中引述金門縣長陳福海的話,說,民主之後,金門就被台北拋棄了,「沒有一位民選總統對金門的需要給予足夠的關注」。
金門距離台灣遠,距離大陸近,如今更近了,包括地理距離及心理距離。在地理上,廈門填海造陸,興建新機場,使金廈間的距離縮短了約1.5公里。而且有人提議在廈門機場與金門之間興建大橋,兩「門」就連為一體了。
在心理上,十餘公里長的輸水管線完工啟用,廈門提供飲用水給金門。接下來,廈門還可能供應廉價電力給金門。金門的觀光客日增,又有酒廠,因此需水較以前增加,如今廈門一口氣解決了金門3成的用水問題,金門人當然歡迎。尤其金門有不少廈門媳婦,她們對來自故鄉的水,自是另一番感受。
倫敦國王學院的台海議題專家勞倫.迪基(Lauren Dickey)女士表示,中國大陸對金門有吸引力,這很自然,因為台北的中央政府不能幫金門解決問題,而近在咫尺的一方卻願意幫忙,你說金門會怎麼做?
金門姑娘王莛頎在紐約工作6年後回到金門,成立「敬土豆文化工作室」。她說金門距離台灣本島遙遠,金門人覺得自己像孤兒,而中國大陸日益強大,金門人如何抗拒?她說,不要輕忽中國大陸的影響,「金門會走自己的路」,與中國大陸加強交流。
八二三不去金門表達感念,卻在八二四去金門觀光,這不但是棄台灣災民於不顧,更是對金門人民的羞辱。民進黨不紀念八二三,意圖割裂歷史,可是老天有眼,非另降個八二三不可,讓民進黨忘不了八二三。台灣民主化的「成果」是背棄金門,這種忘恩負義的行徑,善良的台灣人民不會忘記,青壯人口流失的金門人民更不會忘記。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