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行活動告一段落,但遊行的訴求卻仍應值得政府警惕。
油電雙漲及民生物資上漲是這次人民表達不滿的根源,這無可厚非,亦即「民之所欲」的表達權利。這些問題絕對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其他問題已經浮現,包含教育、經濟或產業競爭力.....
不過讓我們暫時撇開政黨政治、反對漲價或者上述問題甚至工程弊案等等議題,嘗試反思一下,台灣現在的這些種種問題根源在哪?為何會這樣?未來在哪裡?
在這個議題之前,先請各位朋友想一想:
民國5、60年代,台灣當初的經濟起飛的因素除了台灣人民的勤奮和國際經濟情勢以外,如果沒有當初的十大建設、十二大建設,台灣經濟真能起飛嗎?
假設現在要開始討論蓋高速公路但可能經過你家(假設目前台灣沒高速公路)、討論擴充港口但要把你所在的小漁村遷移(假設台灣沒有國際港)、討論要蓋機場但蓋在你家附近(假設台灣沒像樣的國際機場)、台灣現在電力不足要蓋核電(蓋在你家附近、且不考慮弊案的問題)、有關都市發展要徵收你家及附近的房子(假設有其必要性).....有可能做嗎?
講到這裡,相信有些朋友心裡面已經有些答案了,簡單來說,小弟認為「選舉」害了台灣!
台灣一直很自傲有著亞洲民主櫥窗、人民有著高度民主意識,凡是選舉期間,台灣人民對於選舉的熱情度往往讓其他西方國家驚訝,這說不上是好還是壞,不過,每當有任何政策的實施,只要影響一部分人民的權益,就會出現反對黨帶領或者人民自發性的抗爭。對!這也是人民權利,不過不可否認的也相對阻礙了建設或者發展的腳步(有人會認為國家建設及經濟發展不應該損及環境保護,這裡暫時不討論這個,關於這點小弟原則上認同)。
請大家回首過去檢視一下,這些抗爭發生而且比較有規模時(俗話說嗆卡大),有多少政策能堅持下去?絕大多數不是腰斬就是變形,因為...「選票」掐住了執政者的LP,當LP被掐住,任何人都要投降,不信的話可以自己找朋友測試一下。
舉例來說:
證所稅該不該課徵(先不討論課徵方法和公平性,這是屬於技術問題)?就稅賦公平來說,小弟認為該課徵,不過因為大多數投資者掐住了執政者的LP,所以變形了...
如果不考慮弊案和自肥(弊案及自肥本來就該檢討和肅貪)問題,當油、電因為之前凍漲或者國際報價提高而需要調漲時,該不該調?小弟認為應該,不過因為有弊案以及國民平均薪資並未上升,導致人民負擔過重,加上這影響的人數更多了,所以....(這裡或許會發生這些國營企業產生虧損,虧損由政府買單,提高政府負債)
另外舉個例子,以韓國三星為例,三星集團是韓國以國家力量扶植的產業之一,大家都會批評台灣對於提昇產業競爭力的無能,但如果現今台灣以韓國方式扶植某些產業,請問會如何?我會先想到其他產業會抗議「厚此薄彼」,再來是人民會質疑「官商勾結」,然後政府只好只做一半或者喊出口號做做表面工夫就無疾而終了,有其他可能性嗎?
新加坡的腹地比台灣還小、資源比台灣還少,但為何競爭力比台灣高很多甚至在國際排名都名列前茅?答案很多,各位可以自己想出很多原因....
簡單來說,各位可以試著舉出有哪些政策是既可以爽到民眾又可以提昇國家、經濟、產業、生活的競爭力嗎?答案應該是「很少」!
政策的實施勢必會影響某些人的權益,台灣人民善於因為受影響而以選票抵制的手段,導致政府每年有很多政策難產、有很多政策變形(選票絕對是影響因素之一,且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量),而政治人物為了選票,也一昧討好選民,所以常看到一些無用、畫大餅的政見出現,只要這些政客在接近選舉期間盡量多曝光、少違背選民,就有機會當選,這樣健不健康小弟不予評論,各位心裡早有各自一把尺,但選票對於政治人物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台灣曾經讓大多數台灣人民驕傲過,「台灣錢淹腳目」也曾經是朗朗上口的台詞,但現在呢?
台灣人民的平均薪資曾經不輸給韓國、新加坡,但為何長期沒有上漲而且已經遠遠落後韓國、新加坡很多?這種情況如果不改善,將來勢必可能出現人才的出走潮,留在臺灣的人才雖然不一定不好,但總體競爭力一定會更下降。
這時候可能有人又開始怪政府無能,認為這是執政者的錯誤,可是台灣開始落後是從哪時候開始的?以小弟觀察來看,是從10年前甚至更早就開始了,這中間兩大黨都執政過,所以問題是出在選錯黨嗎?假設兩大黨中有一個是正確的選擇,那為何台灣競爭力在該政黨執政時沒有提昇?那如果不是政黨問題,那問題又在哪?台灣未來該如何?
或許小弟的言論和很多大大的想法是衝突的,但僅是個人想法及感想,小弟很悲觀的認為,這樣的惡性循環並不會對台灣的未來有正面的幫助,我們現在的作法,會讓以後的子孫過的更辛苦,而且也不見得會讓自己的生活獲得明顯的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