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neso303030 於 12-6-13 15:12 編輯
交易贏家的21週全記錄
Diary of a Professional Commodity Trader:Lessons from 21 Weeks of Real Trading
作 者:Peter L. Brandt
| | ◆本書是探討身為商品和外匯交易者的作者的交易情況,以及他如何利用走勢圖的交易技巧。本書最終目標是談論專業交易者的行為和情緒,以及探討其所涉及的層面,而非只是如何辨識下一筆交易機會而已。
◆本書的七項特色:
1. 作者為運用實際資金在市場上實際從事交易的實際交易者。作者不販售交易系統,更不推銷
投資顧問網站。
2. 本書為作者的交易記錄,記錄著進行交易的即時訊號和臨場行動,而不是根據已經發生的歷
史交易資料,套入某些最佳化法則操作的結果。本書記錄作者每天、每筆交易、每個想法、
每個錯誤、每個勝利、每個情緒…及發生當時的狀況。作者相信,他能夠在未來21個星期的
交易繼續獲利。
3. 本書透露交易者如何在洶湧的情緒波濤逆流而上。作者告訴讀者,當連續發生8筆虧損交易
之後,是如何擺脫情緒糾纏而進行第9筆交易。
4. 成功的市場投機,基本上就是風險管理。
5. 我想要殺死一條早就該死的神牛——切忌費心追逐那些勝率超過80%的交易系統,如果想在
市場上穩定賺錢,首先必須願意認賠,願意承認自己判斷錯誤。
6. 本書並不打算告訴各位致富的捷徑。各位如果想深入瞭解市場投機的內涵,探索這方面的某
些操作優勢,請繼續閱讀。
7. 分享有關價格型態的分析技巧,可以協助各位發揮更高的學習效率。
◆全書分成四大篇十四章;第I篇成功交易的基礎、第1 章傳統繪圖方法的歷史與理論,
第II篇成功交易計畫的性質、第2 章建構交易計畫、第3 章尋找交易機會與交易詞彙、第4 章完美的價格型態、第5 章要素交易計畫的運作方式、第6 章要素交易計畫運用:三個案例研究、第7 章成功交易者的特質,第III篇5個月的交易日誌、第8 章第一個月份:2009年12月、第9 章第二個月份:2010年1月、第10 章第三個月份:2010年2月、第11 章第四個月份:2010年3月、第12 章第五個月份:2010年4月,第IV篇總結、第13 章交易績效分析、第14 章最佳門面交易。
Peter L. Brandt
彼得.布蘭特(Peter L. Brandt)
從事期貨與外匯專業交易長達30多年。他提供經紀服務給大型機構投資人,自己也從事交易,也是避險基金管理領域的早期開發者。他曾經發行備受業內人士推崇的交易快訊刊物《The Factor》,曾與Bruce Babcock Jr.合著《運用傳統價格型態從事商品期貨交易》(Trading Commodity Futures with Classical Chart Patterns)。布蘭特主要是從事自有帳戶的期貨∕外匯操作,交易生涯的平均年度報酬高達68%。
目錄
謝詞
第I篇 成功交易的基礎
導論
第1 章 傳統繪圖方法的歷史與理論
第II篇 成功交易計畫的性質
第2 章 建構交易計畫
第3 章 尋找交易機會與交易詞彙
第4 章 完美的價格型態
第5 章 要素交易計畫的運作方式
第6 章 要素交易計畫運用:三個案例研究
第7 章 成功交易者的特質
第III篇5個月的交易日誌
第8 章 第一個月份:2009年12月
第9 章 第二個月份:2010年1月
第10 章 第三個月份:2010年2月
第11 章 第四個月份:2010年3月
第12 章 第五個月份:2010年4月
第IV篇 總 結
第13 章 交易績效分析
第14 章 最佳門面交易
後記
附錄A 要素交易計畫訊號
附錄B 要素交易計畫訊號
附註
第I篇 成功交易的基礎
金融交易究竟是藝術?還是科學呢?或是兩者的某種結合?我不確定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如何,也不確定這些問題是否應該有答案。我把金融交易看成是一種專業技能。成功交易者擁有專業技能,能夠像棒球投手一樣投出完美的蝴蝶球,或像冶金師傅一樣把多種金屬巧妙地混合在一起。
專技人員都需要歷經一段見習期間。見習並不需要在特定課堂或訓練場所進行。見習是透過個人或專業等各種管道,汲取相關知識和技巧的磨練期間。
本書第I篇談論我個人的交易見習過程,並且簡單敘述本書的背景資料。第I篇內容包含兩部分:
1. 介紹我個人從事交易的歷史背景,解釋我之所以寫這本書的動機,簡單說明本書的架構,以及本書的宗旨。
2. 概略敘述傳統繪圖原理,以及我個人從事交易的根本觀點。
第I篇奠定我個人交易計畫的基礎藍圖,第II篇則做更深入、詳細的討論。
導 論
每當打開一本新書,我總是會先檢查內文第1章之前的介紹文字——這部分如果太冗長的話,會讓我打瞌睡。我想,多數讀者可能也跟我一樣,希望直接品嚐牛肉。我最不想幹的事,莫過於寫一本介紹文字囉唆一大堆的書;可是,等到我自己成為作者的時候,看法就不太一樣了。我覺得,導論可以提供必要的背景資料,說明作者的觀點和立場。所以,請讀者原諒我犯下我自己一向最嫌惡的罪行——但我還是認為這是值得的。
本書是探討有關身為商品和外匯交易者,介紹我個人的交易情況,以及我如何利用走勢圖的交易技巧。這有點像是拼圖:本書最終會把圖形拼湊完整,讓讀者瞭解整體情況。可是,對於個別圖塊或一些圖塊,則沒有具體意義。唯有整份圖形拼湊完成之後,在適當距離之外觀賞,才能體會真正的內容。所以,本書的內容陳述,即是採用拼圖的概念。首先,容我先談談自己如何踏入這個行業。
商品交易者
1972年,我剛由明尼蘇達大學廣告系畢業,搬到芝加哥,任職於某全國性廣告經紀公司。當時,住家附近的某位鄰居,他是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交易員。通過彼此之間的閒聊,以及我實際拜訪、參觀他在場內交易的情況,我對於期貨市場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認為,期貨交易除了充滿金錢潛能之外,也讓我能夠自食其力,在這個充滿競爭的領域裡接受挑戰。總之,我上鉤了!
踏入期貨商品市場,每個人都必須從最基層幹起。這個行業裡,你是不可能領取固定高薪的。所以,如果我打算離開廣告界,轉戰期貨市場,就需要另外安排計畫。於是,我跑去找公司老闆,提出個請求:我準備離職而轉到期或市場發展,萬一不能成功,請他在一年後嘉新30%而重新聘請我。他接受了。
1976年,我開始正式踏入期貨市場,當時20多歲,唯一的目標就是透過自己的帳戶進行交易。可是,首先需要學習基本知識。
當時,CBOT的專業交易員都要從最底層幹起(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和紐約商品交易所的情況也相同)。目前的情況仍然是如此。換言之,交易所營業大廳沒提供「MBA學位快速通道」。學習曲線很陡峭,陣亡率很高。
最初,我服務於「大陸穀物公司」(Continental Grain Company),學習期貨市場的經紀業務。當時,「大陸穀物公司」是規模僅次於「卡吉爾」(Cargill)的全球第二大穀物出口商。1999年,「大陸」把穀物商品交易業務賣給「卡吉爾」。
從事廣告業務的期間,「麥當勞」和「金寶濃湯」(Campbell’s Soup)是我經手的客戶。所以,我相當幸運,因為這兩家公司都是大宗農產品的使用者。
對於「金寶」之類的農產品加工業者來說,幾十年來,它們都面對著原料供給過的情況,原物價格很穩定。可是,到了1970年代初期,由於全球糧食欠收,再加上當時的通貨膨脹壓力,農產品與幾乎所有其他原物料,紛紛出現大多頭行情。短短幾個月之內,有些原物料價格呈現倍數上漲。
絕大多數的食品加工業者,都沒有預料到原物料價格會暴漲。所以,這些公司的高層和採購單位都措手不及,忙著尋找因應之道。這些業者大多不熟悉遠期與期貨市場。
這是我轉換跑道當時的期貨市場概況。
進入「大陸公司」之後,我立即帶著一套方案跑去找「金寶公司」的總經理。我想,「金寶」可以透過期貨市場規避物料價格上漲的風險。
我建議該公司指定一位資深經理人前來芝加哥,評估期貨交易是否對於該公司之管理有幫助。我又進一步建議,這位採購經理人與我共同擬定正式的期貨交易計畫草案,交給該公司管理階層做最後評估。
最後,我們建議該公司可以策略性地採用下列期貨契約:可可(「金寶」當時擁有Godiva Chocolate)、玉米與黃豆餅(冷凍與罐頭製品使用雞隻的飼料)、黃豆油、冷藏烤肉(CBOT當時的交易活絡)、活牛與活豬(取決於該公司使用肉品與牲口之間的價格關係),還有美國三種主要小麥契約(「金寶」生產大量麵條,而且擁有麵包糕餅廠)。
「金寶」接受我的建議,大量運用商品期貨契約做為避險工具。我擔任該公司的顧問,相關收入足以因應業務上需要的開支,還有生活費用,而我則趁這段期間學習期貨市場知識與交易技巧。當時我如果立即被迫投入市場進行交易,結果恐怕很不樂觀,或許很快就返回廣告公司,或轉到其他行業。
經過幾年的學習之後,我在1980年左右開始交易自己的資金,起始資本還不到$10,000。最初,交易績效並不理想,但也沒有發生災難。我試了我所聽過或知道的每種方法。CBOT的其他交易員似乎都能賺錢,但我就是找不到自己適合的方法。
這個時候,有位朋友介紹我看一本書《股價趨勢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Market Trends,中文版由寰宇出版),這是約翰.馬基(John Magee)和羅伯.愛德華(Robert Edwards)在1940年代寫的經典作品。這本書過去曾經是——目前也仍然是——股價型態分析的聖經。我花了一整個週末的時間閱讀這本書,而且從此就再也沒有回頭了。
根據走勢圖進行交易,具備一些其他方法沒有的優點,大概包括:
* 顯示市場趨向
* 時效判斷機制
* 設定合理的進場點
* 衡量風險程度的工具
* 設定合理的獲利目標
* 決定風險-報酬關係
從此之後,我都完全根據走勢圖進行交易。更明確說,我特別重視價格突破重要的型態排列,譬如:頭肩頂或頭肩底、矩形、通道、三角形…等。我主要採用日線圖和週線圖,觀察4個星期到幾個月的排列。我雖然採用相對長期的走勢圖,但實際交易則傾向於短線,部1990位持有時間介於1、2天(如果交易失敗的話)到1、2個月。
1981年以來,我主要都是交易自己的資金,不過在1980年代,我偶爾也會出售市場研究資料給其他交易者。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我曾將幫幾家避險基金進行交易,例如:Commodities Corp.(由「高盛」買下)。這家避險基金曾經聘用好幾位全球最頂尖的交易者(我不敢自認為是其中之一)。
1990年代初期,由於對於金融交易的興致減低,再加上熱中於其他非關交易的事務,我逐漸淡出市場,授權其他交易員處理我的帳戶。結果並不成功。由1990年代中期到2006年之間,我追求某些個人非營利方面的事業(社會動機),幾乎不太從事期貨交易。2007年1月,我又重拾過去的交易計畫。
1990年,我與一位目前已經過世的朋友布魯斯.巴郭克(Bruce Babcock)合寫《運用傳統價格型態進行商品期貨交易》(Trading Commodity Futures with Classical Chart Patterns),其中概括談論了我個人從事交易的方法。那本書激發我想寫另一本書的計畫,更詳細解說我的期貨操作方法。目前這本書,就是這個計畫的實現。
我的自有資金操作紀錄
我積極從事交易的期間涵蓋1981~1995年(包括我授權其他交易員幫我從事交易的4年),還有2007年之後,整個期間的平均年度報酬率為68.1%(採用年度加值月份指數方法計算,annual Value Added Monthly Index method)。這段期間內,曾經有一年的績效為負數(1988年為–4.7%),而且當時是完全由我本人操作。交易帳戶的月份績效最大連續耗損年度平均值為15.4%。
寫書動機
關於商品交易方面的書籍、顧問服務、講習會和電腦交易軟體,市面上充斥著一大堆垃圾。每年,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股票或商品交易方面的新書出版。所以,投資領域裡,難道真的還需要另一本書嗎?
我對於多數交易和投資書籍的評價都不高;這種情況下,我竟然還想寫一本這方面的書,似乎有些讓人覺得奇怪。更明確來說,我相當排斥那些由假設性角度談論技術分析的書籍。反之,我很喜歡傑克.史瓦格(Jack Schwager)的《金融怪傑》(Market Wizards,中文版由寰宇出版)系列,因為這是由人性角度談論活生生的交易者,他們運用智慧在市場上奮鬥。各位如果還沒有讀過這些書籍,千萬不要錯過,因為這幾本書絕對能夠讓讀者更深入瞭解市場投機的內涵。我另外還喜歡兩本書,《老千騙局》(Liar’s Poker)與《大賣空》(The Big Short: Inside the Doomsday Machine),這兩本書都是談論交易者的真實生活狀況。
我之所以接受這本書的挑戰,是因為出版商與我有個共通的立場:實際市場操作的交易日誌。
本書具有七項特色,我相信這些特色使得本書不同於一般商品交易書籍:
1. 我是運用實際資金、在市場上實際從事交易的實際交易者。我不是知識象牙塔內的學者,也不想賣書來籌措房屋貸款。我沒打算販售交易系統,更不準備推銷投資顧問網站。我只是想從市場上賺錢的交易者。
2. 本書記錄著我進行交易的即時訊號和臨場行動,而不是根據已經發生的歷史交易資料,套入某些最佳化法則操作的結果。換言之,本書是我的交易日誌,記錄著每天、每筆交易、每個想法、每個錯誤、每個勝利、每個情緒…發生當時的狀況。我相信,我能夠在未來21個星期的交易繼續獲利。可是,交易畢竟是有風險的。
3. 本書透露交易者如何在洶湧的情緒波濤逆流而上。交易是一種不容易成功的艱鉅任務。我不想假裝不是如此;金融交易如果很簡單的話,大家都可以靠此為生。某些作者很樂意跟讀者分享他們成功的榮耀。至於我,則打算告訴各位,當連續發生8筆虧損交易之後,我如何擺脫情緒糾纏而進行第9筆交易。成功的市場投機通常必須付出代價:白頭髮、失眠、揪心肝。我想據實地告訴各位。
4. 我想試著告訴各位,成功的市場投機,基本上就是風險管理。事實上,優秀的交易者通常都會把自己視為風險經理人。就如同打德州撲克一樣,如何處理手上的牌,其重要性遠超過牌本身。「資金管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5. 我想要殺死一條早就該死的神牛——真正的頂尖好手,他們所進行的交易十之七、八都能賺錢。這條神牛該死,但願本書能夠完成這項「殺牛」任務。
初學交易者幾乎會把所有的時間,用來尋找所謂正確的交易。根據我的經驗,「辨識交易機會」是交易賺錢最不重要的一環。事實上,我們究竟採用什麼方法辨識交易機會,根本不太重要。我從不宣稱自己採用的方法是最棒的,甚至不認為我的方法優於平均水準。關鍵是:我如何選擇交易機會,這與績效表現之間沒有顯著的關連。我相信,初學交易者之所以費盡心思追逐那些勝率超過80%的交易系統,主要是因為他們不願發生虧損。各位如果想在市場上穩定賺錢,首先就必須願意認賠,願意承認自己判斷錯誤。
6. 本書並不打算告訴各位致富的捷徑。有些書嘗試告訴讀者,如何在一年之內,把1萬塊變成100萬。這種訴求或許有助於行銷書籍,但完全脫離現實。這類故事如果真可能的話,他將在10年內擁有全世界的財富。如果不信的話,不妨實際算算看。
我相當嫌惡風險。我對於2011年設定的目標報酬率是18~24%。商品期貨或外匯市場如果能夠穩定提供2%的月份報酬率,而且帳戶淨值又不會呈現劇烈波動,我就心滿意足了。關於如何透過金融市場迅速致富,則留待其他作者講解其中奧秘。所以,各位如果期待在市場上很快撈一筆,這本書恐怕不符合你的需要。反之,各位如果想深入瞭解市場投機的內涵,探索這方面的某些操作優勢,請繼續閱讀。
7. 有關價格型態的分析技巧,我個人使用的效果很不錯。因此,我想和大家分享過去幾年來,在這方面學習和累積的知識,雖然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太無私了。某筆交易究竟應該怎麼處理,由事後的立場觀察,通常都覺得相當清楚、理所當然。可是,當我們處在走勢圖的最右端,針對即時市場進行交易,情況就變得非常不確定。我相信,有關價格排列方面的知識,我可以做些微薄的貢獻,甚至可以協助各位發揮更高的學習效率。
我的最終目標,是要談論專業交易者的行為和情緒——所涉及的層面,絕對不只是如何辨識下一筆交易機會。
訴求讀者
本書訴求對象包括:
* 商品、外匯專業交易者
* 一般投資大眾(尤其是目前已屆退休年齡的嬰兒潮時代出生者)
* 沒有經驗的初學者
商品∕外匯專業交易者
即使你的交易方法相當倚重價格型態分析,恐怕也很難由本書學到什麼東西,但仍然希望本可以稍微擴充你的知識領域。各位之所以閱讀本書,相信不是想學習我的方法或專長。你已經相當成功,完全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交易計畫。可是,當我談論如何在市場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時,各位或許可以因此得到一些靈感。各位想必十分瞭解,成功的金融投機,其關鍵在於掌握情緒,也就是如何迎著波濤洶湧的情緒急流,逆勢而上。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