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nyding 發表於 13-6-24 15:27 
如果台灣的公司,除息、除權大都集中在 7 至 8 月份,使得大盤指數也要跟著調整一些,那麼,不知大陸的公司, ...
對岸上市公司的確是習慣在五月到八月作除權動作, 但以滬深300指數為例, 指數股息率 dividend yield ratio 過去一年約在 1.8% (今天指數暴跌6.31%應該拉高大於 2%了), 跟台灣加權指數一般在 3.5%-4% 不同, 表示對岸上市公司只愛發新股圈散戶的錢但吝於分紅的陋息, 所以就算指數減掉除權點數也是沒有台指除權期間這麼影響大, 這點是台灣權重股有跟上已發展國家股市的好習慣.
每年夏天基本上是對岸經濟比較疲軟的時期, 但也不是這麼絕對, 2010年時八月就開始回春了, 旺到對岸央行在十一月被迫加息收縮銀根, 但去年拖到十月還很疲軟. 滬深300指數權重前二十大股基本上是銀行地產等跟房產和基礎建設相關的行業(應該說眾多國有銀行佔了前二十的大部份), 理論上用全體銀行的每月信貸總量數據(就是台灣的銀行貸款)就可以看出接下來景氣和權重股獲利預期, 但這個數據常會有投放時間差的問題, 所以跟股市和經濟現狀還算貼合可以參考製造業PMI, 歷史數據可以在新浪等財經網站上查到. 希望對您有幫助.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