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研究院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405|回復: 0

[國外] 中國銀行業“錢荒”令世界驚訝

[複製鏈接]
發表於 13-6-24 14: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除非中國重新寫出500年來資本主義金融歷史的新篇章,否則令人炫目的高速增長帶來的信貸泡沫終將破滅。當英國廣播公司的商務編輯佩斯頓針對中國信貸風險發出如此警告時,一場罕見的“錢荒”將中國金融係統置于世界輿論的風口浪尖。“銀行間拆借利率飆升”、“銀行面臨違約風險”……這些普通人並不熟悉的專業術語走進了中國公眾的視線,世界關心的則是一個更大的話題:“雷曼兄弟時刻會在中國重現嗎?”雖然有西方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向金融危機說“hello”,但更多人從中國主動清理銀行業泡沫的行動中看到了中國金融和經濟改革的決心。美國《商業周刊》評論稱,盡管在全球市場引發恐慌,並令中國銀行業和債務人驚慌失措,但中國這次信用恐慌的整個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積極的,它表明中國領導人對推進更大范圍的經濟重組依然是認真的。

    “中國金融市場籠罩緊張氣氛”

    “中國面臨資金匱乏的窘境,這聽起來很荒謬。因為中國外匯儲備高達3.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前茅。但實際上,中國銀行係統顯然正在陷入流動資金匱乏的危機。”德國《南德意志報》22日這樣報道中國銀行業出現的“錢荒”。中國各銀行之間拆借利率過去一周急劇飆升,20日上升到11.6%以上,說明金融機構相互間的信任度下降,不願向競爭對手借貸隔夜錢。德國《法蘭克福匯報》22日報道的標題是“中國金融市場籠罩緊張氣氛”。英國廣播公司網站以“中國稍緩信貸緊縮,但錢荒仍受關注”為題稱,中國雖然似乎緩解了可能震動全世界的信貸緊縮,但銀行業流動性問題仍受關注。日前中國銀行間拆借利率飆升,引發市場對中國信貸緊縮可能導致銀行資金違約、甚至戳破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等金融風險的擔憂。21日,這個利率從11.65%回落到10.21%,市場恢復了一些平靜。

    《紐約時報》22日稱,中國中央政府對此沒有正式聲明,也不清楚決策者是否進行了幹預,但短期拆借利率21日跟前一天達到10年來峰值的水平相比已經大幅下降。不過,21日的銀行間拆借利率仍大大高于幾周前的水平。金融專家認為,由于中國政府似乎已經拋棄一有經濟減速風吹草動就擴大信貸的政策,因此高利率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分析人士表示,政府沒有出手是因為政府決心收緊過度信貸擴張,避免因多年不良貸款和過度投資導致金融危機爆發。也有跡象顯示,中國存在的大規模影子銀行可能掩蓋了更加嚴重的金融風險。

    在中國銀行業“錢荒”鬧得沸沸揚揚之際,23日上午又出現中國工商銀行多地出現網點、電子係統無法正常辦理業務的現象。對此中國工商銀行發布聲明說:“6月23日上午10時38分至11時23分,中國工商銀行部分地區因計算機係統升級原因造成櫃面和電子渠道業務辦理緩慢。目前係統已恢復,各項業務正常辦理。中國工商銀行對因此給客戶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周末是居民消費高峰,銀行計算機係統升級最好選在其他更合適的時間。”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2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過他並不認為這次故障與“錢荒”有什麼聯係,在當前這種敏感形勢下,銀行應該“超備”更多資金,而不會變著法省這點小錢。魯政委說,銀行“錢荒”對普通儲戶不會有什麼影響,中國的銀行有20%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將近20萬億人民幣的儲備存放在中國人民銀行,不可能發生取不出錢的情況。而且這次“錢荒”也是暫時的。通俗地說,今年前幾個月貨幣發行增長太快,所以要剎剎車。而過慣了寬松日子的銀行沒有回過神來,所以一下子不習慣。一旦銀行緩過神來,“錢荒”應該不會持續太久。

    英國廣播公司稱,中國媒體都在重要位置報道各大銀行“錢荒”問題之際,也有經濟學家指出,市場流動性其實非常充裕,只是大量資金停留在金融係統內空轉套利;而熱錢流出和貨幣政策從緊,尤其是央行對銀行間市場的態度與此前明顯不同,導致不少金融機構誤判。

    雖然是暫時的,但銀行目前的緊張卻是不爭的事實。香港《明報》22日稱,內地銀行搶存款戰已蔓延至香港,有中資銀行香港分公司近日陸續以超高利息吸納本地人民幣存款。有分析認為,近日內地銀行間拆借利息狂飆,“缺水”的中資行或通過在港子公司大掃較便宜的離岸人民幣資金,以應付半年結“死線”。一名中國國有銀行內部人士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錢荒”從近日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大幅提升中也可以窺見一斑。在資金緊張情況下,銀行首先會保證儲戶的正常使用,不願意把錢貸給其他金融機構,從而導致拆借利率飆升。

    “不,中國並非正經歷雷曼兄弟時刻”

    “中國會發生金融危機嗎?”已經有西方媒體迫不及待地提出這個問題。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題為“向中國醞釀中的金融危機說hello”的報道稱,人們對中國的銀行在基礎設施投資推動的增長中積聚了多少債務知之甚少,擔心一個巨大的債務泡沫也許即將告破。倘若果真如此,後果將是災難性的。中國銀行係統是否健康,金融機構是否放貸過多過快,經濟放緩是否妨礙債務人充分利用其貸款?飆升的房價支撐著中國地方的經濟增長,如果價格增勢衰弱,銀行崩潰不是不可能,這與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情況並無不同。德國《明鏡》周刊23日稱,分析人士警告,如果中國的銀行崩潰,影響將不小于雷曼破產帶來的衝擊。

    不過在絕大多數分析人士看來,這次銀行“錢荒”遠沒到引發金融危機的地步。《華盛頓郵報》報道稱,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任後,北京對控制龐大債務潛在失控風險的決心進一步加強。這些債務沒有出現在銀行收支表上,但卻存在于全國仍在發展的灰暗金融體係中。穆迪公司近期分析指出,中國中央政府的財務狀況仍很強健,但地方上的快速信貸擴張和債務對發展構成威脅。短期流動性緊張可能讓已經放緩的借貸雪上加霜,但全球經濟、特別是中國現金充裕的大型國有銀行不太可能受到嚴重影響。中國經濟仍可能保持7%到8%的增幅,按大多數標準看都是相當強勁的。

    “不,中國並非正經歷雷曼兄弟時刻”,美國《時代》周刊以此為題稱,中國信貸無疑陷入緊張,正如摩根士丹利新興市場主管沙爾曼2月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所稱:“當私人信貸增長連續3-5年超過經濟增幅,通常預示著金融困局。中國私人信貸2008年以來一直快于經濟增長,私人信貸與GDP之比上升50個百分點至180%,與美日金融危機前情景頗似。這聽起來令人不安,但要記住中國銀行係統與世界隔離。信貸過多可能令中國經濟放緩,但不會引發雷曼兄弟式的殃及全球的崩潰。中央電視臺評論員劉戈23日表示,把銀行間拆借利率飆升當成中國金融危機到來的信號,就像把發燒38度的人診斷成艾滋病人,雖然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但相互之間需要多少個證據鏈才可驗證?總體來說,中國的銀行受到嚴格監管,雖然有大量體外循環的資金,但因為缺乏金融衍生品的創新,中國資金流動的總體數量是可知的,因此很容易應對。

    “我們是認真的,我們將迫使銀行更加負責”

    這次“錢荒”也的確暴露了中國金融及經濟的不少問題。《金融時報》在報道中稱,中國沒怎麼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信貸爆炸性增長。信貸激增首先來源于正式銀行係統,其次也來源于一係列影子銀行和資產負債表外項目。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中國信貸規模大幅提升。中國經濟模式的裂縫已經開始顯現。雖然每年信貸增長提升到23%,但名義GDP增幅卻低于10%,說明投資回報下降,令人擔憂。巴克萊銀行的經濟學家黃一平表示:“許多政府官員和政策顧問的一個共識是,經濟改革艱難決策再也不能耽誤了,短期受苦對長期健康發展是有必要的。中國人民銀行現在所做的正反映出這種整體政策戰略。”

    “中國信貸緊縮顯示北京多麼認真改革”,美國《商業周刊》21日以此為題稱,這次信用恐慌意味著中國領導人是要真正清理銀行業的泡沫,這還表明北京將繼續堅持,即便事態有點嚇人。專注于分析中國經濟的紐約研究機構CBB國際公司總裁米勒說:“這超出任何人的預期,他們不希望係統崩潰,但信號明確無誤——正在收緊。中國人民銀行傳遞的信息是,‘我們希望收緊,我們是認真的,我們將迫使銀行更加負責’。” 香港《南華早報》22日稱,在以4萬億元刺激方案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領導人希望重新平衡經濟。這種刺激加劇了中國對投資的依賴,產生資產泡沫,引發不良貸款風險。巴克萊資本分析師認為,這一變化“對金融市場和中國經濟長期發展是積極的”。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的銀行“錢荒”並不是真的沒有錢。30多家上市銀行的利潤佔了2000多家上市公司總利潤的50%以上,說明銀行利潤是最高的。一些人在人為地制造緊張氣氛,造成“目前資金短缺,中央銀行政策不能緊縮,應繼續寬松”的印象,這與房地產有關。但是中國已經不能再繼續寬松了,否則將失控。銀行是服務行業,金融應為經濟服務。現在已經顛倒:經濟服從金融,企業求著銀行。銀行現在是在瓜分經濟利潤,掠奪經濟收益。國家一定要更加嚴格管理銀行,而不是對其採取放縱的態度,或者給它更多特權。銀行必須有責任感、要有擔當,不能顧及利益集團私利。

    美國《時代》周刊21日在報道中稱,中國經濟當前顯然在放緩,中國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持久增長放緩期,兩位數GDP增幅已經成為過去。它不再是一個窮國,而是中等收入國家。中國新領導層知道2008年後放貸時間太長,他們會開始真正的改革。近來政府宣布刺激私營部門增長,包括談及限制收入、權益的戶口改革之路以及2.5億農民工的購買力等問題。(●新華網 記者 段聰聰 盧長銀 劉洋 報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站長信箱|廣告洽詢|COCO研究院

GMT+8, 24-11-6 05: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理財討論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