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慧萍/特稿
馬政府與中國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引發社會強烈反彈,官方雖再三保證會努力降低產業衝擊,但回顧過去五年多來兩岸簽署的協議,不管是毒奶求償、經濟犯遣返,還是台商投資安全保障,不能解決的問題依然無解;黑箱談判出來的服貿協議,結果也只會更糟。
之前兩岸洽簽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馬英九曾說,若ECFA談判不能使台灣整體經濟獲益,寧可破局也在所不惜。
但檢視兩岸協議簽署情況,卻凸顯馬政府「為簽而簽」的爭議。馬自二○○八年上任以來,包括引發高度爭議、尚未生效的服貿協議在內,已和中國簽署十九項協議,卻屢被質疑成效不彰,以兩岸食品安全協議為例,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依然求償無門,更不用說層出不窮的台商受害案件,也難以透過已簽署的投資保障協議回復受損權益。
面對台灣社會的批評聲浪,兩岸雙方透過海基會、海協會自二○一○年起建立檢討機制,並在二○一一年舉行「兩岸協議成效與檢討會議」,但被質疑「迴避個案」、徒具形式,之後便中斷迄今。
民眾已經質疑,政府單位為了衝業績,拚命與對岸簽署協議,但中國的專制獨裁豈是兩岸協議可以撼動?馬政府再怎麼簽,中國政府不願處理的問題還是無解,但是馬政府輕率簽署協議,卻可能為台灣帶來不可逆的負面效應。
兩岸協議績效不彰,檢討也徒具形式,過去較小的問題都無法解決,這次簽下的服貿協議問題更多,衝擊國內產業及就業也更嚴重,協議一旦實施恐將哀鴻遍野;馬政府卻想沿用過去那一套急就章的模式,逼台灣人民接受。但民眾不能再受騙,這種協議如不重談,那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