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經濟學家Matthew Schoenfeld日前撰文稱,美聯儲(FED)一直拿通脹趨緩作為繼續執行超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美國經濟的“借口”。其實,美聯儲應該多註意通脹指標所沒有反映到的趨勢:各類資產價格飆升。 文章認為,只需看股市就知道有些事情“亂了套”。2013年,經通脹調整,美國股市上漲28.3%;反觀整體經濟才增長2.2%。換言之,剔除通脹因素,其實股票的漲幅幾乎是經濟增長的13倍——創下1971年放棄金本位制度以來的最高倍數。2014年,這個倍數連續第三年在5倍以上。
Schoenfeld認為,兩者落差這麽大通常最後都沒有“好下場”。自1971年以來,在發達國家中,股市實質漲幅和經濟實際增長率的比值至少連續3年超過5倍的情況總共出現過七次——澳洲一次、法國兩次、德國兩次、瑞士一次、英國一次。
這些國家股市的漲勢都沒有持續4年以上,結果下場都非常慘:隔年,經通脹調整,股市的平均跌幅達到16.4%。
文章指出,美聯儲只看消費者物價和薪資,其通脹指標見樹不見林。全球化令許多商品和服務面臨價格限制。機械化等先進科技降低人工需求,也抑制薪資漲幅。因此貨幣政策和傳統通脹指標的關系已經脫節。拜金融創新所賜,幾乎人人都可以取得信貸;低息資金通過商品和服務流入資產市場,從而推升股票、債券、不動產價格。
歷史上最近的金融災難都是因為資產價格膨脹所引起。1990年代初期,日本金融和房地產資產崩盤就是典型例子。1980年代末期日本信貸每年增長11%,資產價格飆升;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當初消費者物價年漲幅只有區區1%,實在看不出有災難將至。再看一個近一點的案例,美國資產價格崩盤引發2008年金融危機。盡管當時信貸大幅增長,資產價格膨脹,可是美國通脹卻“紋絲不動”。
因此美聯儲該怎麽做?Schoenfeld認為,要成為美國經濟更有效率的守護者,美聯儲應該采用一個新通脹指標:結合消費者物價與更密切反映資產膨脹的指標。
他建議,美聯儲或許可以先從企業的信貸增長下手。從最近幾次的金融危機來看,前兆通常都是企業信貸大幅增長,國內外都是如此。
在最近25年期間,企業信貸相對於美國實質GDP的比值有三次劇增:1997到1999年科技股泡沫的核心時期,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還有就是最近的2012和2013年,這實在是不祥預兆。
文章指出,假如美聯儲把消費者物價和企業信貸增長這兩個數字平均起來,得出來的指標所透露的數據價值就顯著改善。例如,在科技泡沫破滅前幾年,CPI年漲幅只有2%。但是若采用剛剛提到的混合型指標,年漲幅則是5.4%,可見已經過熱。而2006和2007年,該指數分別為3%、5.9%,後一個數字再次顯示有“大難將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