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FTA敲定 台3年損6500億 產業憂:大災難
【綜合報導】中、韓領導人昨在北京宣布,兩國已結束FTA(自由貿易協定)實質談判,可望於明年正式簽署協定,雙方將逐步取消逾90%產品項目及85%貿易額的關稅。經濟部估計中、韓FTA最快明年第2季生效,將衝擊台灣面板、石化、鋼鐵、紡織等7大產業;次長卓士昭表示,包括轉單等影響,未來3至5年對台灣產值將有2600億至6500億元衝擊。業界昨一片哀號,有人直呼:「這是一個大災難!」估算恐影響逾90萬人生計。 中韓將簽FTA,對台灣面板、石化、汽車等7大產業衝擊大,業界推估恐影響逾90萬人生計。資料照片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南韓總統朴槿惠昨宣布中、韓FTA完成實質談判。中、韓FTA為中國至今協商範圍最廣、涉及貿易額和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談判,涵蓋貨貿、服貿或投資的17項領域,正式協定可望明年簽訂。據韓聯社報導,這次協定將汽車、稻米等敏感項目排除,但我方經濟部仍將汽車列入可能受衝擊產業,總計有面板、石化、鋼鐵、紡織、工具機、玻璃、汽車7大產業嚴重受創。
農民不滿
南韓農民擔心中韓FTA將加深國內農業困境,昨上街抗議。歐新社
估90萬勞工受影響
其中面板、石化衝擊最大,面板去年銷中國5092億元,未來中國轉單估1090億元;石化銷中國2933億元,轉單金額估1271億元,中國1年轉單韓廠金額上看84.2億美元(約2576億元台幣),業界昨莫不深表憂心,估算恐影響逾90萬人生計。
據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表示,一旦正式簽訂,中國將於未來10年逐步取消71%或5846項南韓產品關稅;南韓則會於10年內取消79%或9690項中國產品關稅,預計20年內南韓與中國將分別取消對方92%及91%產品關稅。分析師預估5年內南韓GDP將因此大增0.92%~1.25%。
南韓官員稱,協定將使兩國均等受惠,特別是南韓的醫療設備與電子裝置等高階產品。經濟學家指出,南韓藉此擴大了在中國市場立足之地,對中國來說則是一次外交勝利。
轉單效應明年浮現
對中、韓簽定FTA,我國經濟部次長卓士昭憂心指出,中國是南韓最大貿易夥伴,佔南韓去年總出口的26.05%,目前韓國與49國簽署FTA,貿易覆蓋率41.93%,中、韓FTA生效後,韓國不但成為亞洲地區首個與歐盟、美國、中國完成FTA的國家,貿易覆蓋率更直衝62.66%。 反觀台灣,目前僅與8國簽署FTA,貿易覆蓋率9.68%,未來即使與中國完成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下的服貿、貨貿協議,貿易覆蓋率也僅27.01%,意指我出口100美元中只有27.01美元免稅,韓國卻有62.66美元免稅,由於台、韓是競爭對手,對我方更不利。
卓士昭說,若中、韓FTA年底簽訂,約3至6個月後生效,最快明年第2季對台衝擊,據工研院評估,包括轉單、企業連帶影響等,未來3至5年將引響台灣產值2600億至6500億元。
府籲速審監督條例
卓士昭說,我方仍爭取貨貿能在中、韓FTA生效半年內完成談判,並爭取到比中、韓FTA更好待遇,但服貿在立院卡關,貨貿僅完成第9輪談判。他擔憂台廠因此出走,外資看中、韓零關稅優惠,轉往韓國投資。
在北京參加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亞太經合會議)的經濟部長杜紫軍說,中、韓簽署FTA後,我們的GDP至少減少0.5個百分點,「這是國際競賽,即便我們想要躺在家裡,也是會中槍,不是把頭埋在沙子裡就可忽略。」由於中、韓FTA把服務業從正面改為負面表列,這是中國與外國洽談服貿協議首次採負面表列。他認為,這顯示韓國對進入中國服務業市場「有特別企圖心」。 對於中、韓簽訂FTA,總統府表示這是意料中的事,事前就知道中、韓在年底會簽訂,但我們應有所警惕,呼籲立法院盡速審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 「別拿FTA嚇人民」
國民黨政策會代理執行長費鴻泰昨呼籲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和學運團體「趕快放了台灣」。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說,中、韓正式簽署還有一段時間,南韓也須面臨國會是否批准及農民團體抗爭;他坦言朝野須共同面對這攸關台灣政經變局的大事。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黃國昌昨說,兩岸協議非單純的FTA,其背後政治目的昭然若揭,須提防馬政府以中、韓FTA進度,要脅國人盡速與對岸簽訂服貿與貨貿協議。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認為,在中國市場裡韓國產品市佔率早就超過台灣,「即使面板、塑化有稅率影響,業者研發創新力與產品差異化才是關鍵,不應拿FTA恐嚇人民」。
【報你知】FTA降關稅互惠
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貿易協定),意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或主權國家,藉由降低關稅、簡化進出口程序,組成市場或經濟同盟,排除彼此的自由貿易障礙。經濟部國貿局副局長徐大衛舉例,除中韓、台星等單國間洽簽FTA,東協、歐盟等協定夥伴國共組自由貿易區,也是FTA的形式之一,無論進口或出口國,只要是在夥伴國間,都能互享最惠國待遇。 FORM蘋果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