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研究院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060|回復: 0

林全:新內閣沒有蜜月期

[複製鏈接]
發表於 16-3-16 0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經濟日報)林全:新內閣沒有蜜月期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昨(15)日宣布,邀請新境界智庫執行長林全出任新政府行政院長。她保證,林全的內閣,不會只是「財經內閣」,更會是「改革內閣」,且是一個有執行力、有溝通能力的團隊,「相信林全是台灣走向改革的最佳執行者」。

林全520上任,將成為台灣行憲後(1948年以後)第31任行政院長。他表示,未來將從地方、民間、文官體系找人才組閣。目前政務官的工作非常具挑戰性,這些人才是否願意一起來「進入這麼高溫的廚房」,需要去努力。

林全表示,未來財經閣員人選,會從目前產業發展與台灣經濟環境的需要找人才,希望未來財經閣員對於產業發展與困難都能有所瞭解,特別要瞭解企業的想法。

蔡英文昨天穿白上衣黑外套,林全穿黑上衣西裝外套,兩人一黑一白看起來頗有默契。蔡英文致詞時打趣說,兩人進場前,還對了一下衣服顏色是否和諧。蔡英文說,選擇林全主要是因為「有默契、溝通能力好,以及理解她的治國理念」。未來的政府是最會溝通的政府,「林全曾擔任主計長、財政部長,表現非常亮眼」。

林全致詞時提到他的心路歷程。他說,外界好奇為何他接下這工作,選後蔡英文曾找他討論如何落實520之後的工作,他提到要趕快選到適當閣員,得先找到閣揆再來找閣員,當時蔡英文對他說:「那就是你了」。

他當時對蔡英文說,生涯規劃沒考慮再任公職,還有另一個重要想法,競選團隊雖然很努力,但應該給蔡英文更大用人空間,不要因為身邊已有幕僚智囊就侷限找人空間,「不過看起來蔡主席好像也沒有認真再去思考」。

林全表示,他了解台灣處在這種歷史契機中,充滿危機和挑戰。但危機也就是轉機,挑戰代表的是機會和期待。「雖然我考量到,我的年齡似乎太老,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很耗體力的工作,我也沒有什麼選擇,必須去努力實現」。

林全強調,他知道未來內閣不能期待有任何蜜月期,必須立即上手。


(工商時報)林全加稅魔咒?台股嚇跌

市場靜待美國利率動向之際,新總統蔡英文昨(15)日宣布由有「加稅部長之稱」前財長林全出任行政院長,引發股民擔憂,成為昨(15)日台股重挫的原因之一。

股民擔心新內閣將強化稅制改革甚至加稅,引發內資大落跑,衝擊台股大跌136點收8,611點,成交量1,165億元,在亞股中跌幅最重。

台股昨天從10點過後一路下殺至終場重挫136點,全曜財經資訊財經主筆陳唯泰表示,這是股民對林全投下不信任票,台股年線得而復失。陳唯泰表示,林全過去人稱加稅部長、反對國安基金護盤、反對財政赤字比擴張財政政策重要,是引發投資人擔憂的主因。

券商公會原訂新政府上任後,將建議對股民的「五層皮」高負擔稅費減輕,林全上任閣揆,股民擔心未來恐難爭取到合理的稅費制度。

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表示,過去林全在財長任內花最多時間在稅改,市場此一擔憂是正常的,不過,林全強調在經濟景氣未復甦前不會加稅,同時,台股從7,600多點反彈至8,700多點,也漲多了,市場是找藉口賣股而已。

財子學堂副總經理林成蔭分析,昨日急跌可從三個面向來看,包括一、本波從1月下旬起漲以來波段漲點達1千點,相較其他亞股而言,台股相當強,之前都尚未修正;二、FOMC會議在即,即便此次升息機率不高,市場仍會擔心葉倫談話內容,故內資採取較保守的措施;三、技術面來看,面臨年線壓力,前波套牢區賣壓重,綜合上述三點,內資先行獲利了結、落袋為安。

豐沃投資董事長鄭培敏表示,台股自今年總統大選後低點7,627點起漲以來已近千點,一直沒有出現大幅度的回檔,技術指標高檔鈍化已久,一有危險訊號就會引發賣壓,如昨天軋空雙雄F-TPK、宏達電的急殺。

鄭培敏指出,盤勢仍為緩漲急跌的多頭市場,惟成交量都是千億元,不具備立即攻堅實力,推測近期應會反覆震盪,以時間換取空間,化解上檔的賣壓。

(自由時報)土壤液化區公布 金管會:房貸市場影響不大

針對「土壤液化潛勢區資料庫」上線後,引發外界議論,金管會今發布新聞稿強調,對房貸市場影響不大。圖為金管會主委王儷玲。(資料照,記者王孟倫攝)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針對「土壤液化潛勢區資料庫」上線後,引發外界議論,金管會今發布新聞稿強調,對房貸市場影響不大。

據金管會網站指出,「土壤液化潛勢區」公布後,政府有關部門已搭配完整配套措施,在潛勢區內的不動產也可申請基礎及耐震補強,或拆除重建設計補助等。

金管會指出,既有房貸因屬中長期擔保放款,且貸款相關條件均已約定,故不會受到影響,新的房屋貸款方面,因擔保品並非唯一考量因素,銀行授信須審查借款戶信用狀況、資金用途、還款來源、債權保障及未來展望等,整體綜合評估風險及市場利率決定是否貸放及其利率水準,而目前各銀行資金充裕、房貸逾放比率平穩,且銀行可在房貸處理上做差異化的管理,對不同客戶給予差別處理。

金管會提到,已要求各銀行不動產貸款備抵呆帳提存比率於105年底前應至少達1.5%,截至去年底全體平均本國銀行提列比率已達1.5%,金融機構整體風險承擔能力良好。

《蘋果》報導,銀行局局長詹庭禎表示,目前尚未聽說有哪一銀行會因「土壤液化潛勢區」調整授信政策,未來也不會有銀行因此調整。針對金管會主委王儷玲昨就土壤液化區授信利率的說明,詹則表示差異本就存在,銀行本就是依據授信5P原則來決定利率。

(鉅亨財經)〈鉅亨主筆室〉Fed為何非再升息不可?


壹、前言

美國聯準會(以下皆稱:Fed)必然持續升息。若3月份「貨幣決策會議」(以下皆稱:FOMC)不升息,則6月也必然升息;升息是Fed未來兩年確定的貨幣政策路線。由美國物價指標發展預期,如果Fed在今2016年不再次升息,則2017年將是全球金融市場災難性一年。因為目前油價與大宗物資價格已經觸底,在2017年起能源與食物類價格將顯著上揚,會對 CPI年增率推波助瀾效果;若今年不再升息,Fed未來必需加快升息速度、與擴大升息幅度,以對付通貨膨脹。屆時Fed的升息動作會與客機起飛時一樣,在起飛拉高機頭速度,將如同戰鬥機升空爬高之陡快;機內乘客、全球投資機構,耳鳴頭脹、會非常不舒服。
2016年3月11日,歐洲央行(以下皆稱:ECB)宣告擴大負利率,並繼續放大對非銀行企業、與家庭消費長期再融資(以下皆稱︰TLTRO)後,全球股票市場近期顯著上揚;Fed升息風向成為未來中期多空關鍵。在日本央行(以下皆稱:BOJ)祭出負利率、ECB推出TLTRO、擴大QE規模等政策,中國人民銀行在2月29日也全面降準後;Fed逆向升息措施還要繼續進行?本文認為:一、在「強勢美元」對貿易盈餘負面效果已消失,且「低油價」情勢已緩和後;Fed已失去不升或延遲升息憑藉。二、由「IS-LM模型」推演研究結果,Fed不會再回到寬鬆路上,頂多只是短期暫停升息與觀望而已;長期升息是既定路線。因為產業結構與福利經濟差異,因此歐元區、日本、中國與G20其它國家、及除 G20外國家,彼此貨幣政策顯著不同。Fed將會緩和式漸進升息,這對全球金融市場長期發展是正面,它有事先防範通貨膨脹功效。

貳、IS曲線斜率決定貨幣政策效果、產業結構決定IS曲線斜率!

全球各國經濟體產業結構不同。IS-LM模型賦予簡要圖形,替代文字贅述表達各國產業結構差異。美國企業以創新(Innovation)為主,產品毛利率最高;因此以IS-LM模型詮釋時,其IS曲線最為平坦。IS曲線代表實體經濟部門,每一個經濟體IS曲線,其斜率大致多為負數;但其平坦或陡峭斜率,對LM貨幣政策敏感度有所不同。




圖一:IS-LM曲線圖,由維基百科圖加繪


如圖一所示,創新產業結構所構成實體經濟,其IS曲線斜率就如IS1與IS2;而新興國家產業結構,就如ISa與ISb。IS1對LM曲線移動速度相對ISa敏感,前者是毛利率較高、生產效率較高經濟體,如美國;後者則為生產效率稍遜的經濟體。毛利率高的經濟體,烙印在IS-LM曲線圖上IS曲線,其斜率較為平坦。而毛利率較低經濟體,其IS曲線雖也是負斜率,但較為陡峭。換個角度詮釋,如果一國以傳統產業為主,則其IS曲線則較為陡峭。就因為如此,中國在推進其經濟成長時,所用策略多是招商投資、或是擴大內需,是由I Investment與S Saving下手。中國目前有非常高儲蓄率;根據智庫百科記載,由於習慣使然、中國儲蓄率偏高;1991至1999年城鄉儲蓄率估計約為50%以上。智庫百科認為,1996年以來城鄉居民儲蓄率並未隨,存款利率下滑而逐年下降;1996年至今中國儲蓄率反而呈現邊際遞增。儲蓄率太高不利經濟成長,儲蓄率越高、則IS曲線圖越陡峭;這是人民銀行在貨幣政策運用上,還未動用規模化寬鬆原因;因為LM移動效果會是事倍功半。過去可使中國實體經濟IS曲線,能夠緩和陡峭主要因素為投資;投資是為市場利率反向函數,市場利率越低、固定設備投資越高。而在降息循環已盡、進入升息循環後;中國第十三五計畫,最重要工作在刺激內需;要將S逼到C消費支出,IS曲線才不會轉變成陡峭。儲蓄率一旦下降、消費就會增加,IS曲線則趨於平坦、大規模寬鬆貨幣政策,LM曲線移動才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Fed升息的預期指標:能源與食物類價格指標!

Fed現在所面對的美國經濟是為IS1,而其QE貨幣政策已將LM1曲線移動到LM2,對投資與消費提升已完工。Y國民所得將會在失業率下降後增加,而市場利率已下降到極低水準。當LM對於IS刺激效果已完成後,接下來儲蓄減少、即消費支出增加將會使物價上揚;此一轉變的關鍵在於勞動薪資水準;加薪惠賜給消費者有較高可支配所得。工資水準的相關指標為「核心物價指數」,它主要是排除食物與能源,以工資與資金為主的物價。美國核心物價指數年增率,它在2015年底就已達2%目標區;而2016年1月再拉高到2.2%以上。2016年1月核心物價月增加率,已由2015年下半年的0.1%增加到0.2%、再到0.3%。2015年終核心物價指數的溫和上揚,使Fed對通貨膨脹開始有戒心。

回顧Fed在2015年12月17日首次升息重要因素,是Fed對油價下跌已結束的判斷。當時北海布侖特油價已下跌到40美元/桶以下,Fed判斷此一價位已超跌、是一個隨時會反彈的長期見底價。而實際是北海原油價格,真在2016年1月19日落底、價格為27.1美元/桶。Fed認為在油價觸底反彈後,穩定成長的核心物價,若再加上能源價格回溫,則要達成一般消費者物價指數(以下皆稱:CPI)年增率為2%並不難。而此時若讓聯邦資金利率(Federal Fund Rate)未來一直處於零水準,則在食物價格也上揚後,CPI年增率可能一發不可收拾。依據FOMC會議決策慣用的「泰勒法則」Tailor Rule,Federal Fund Rate是以「預期物價」與「實際物價」缺口,及「預期GDP」與「實際GDP」缺口為兩大衡量因素。

肆、Fed1必然升息原因:核心CPI加上能源與食物價格上揚!

若2016年第二季起核心物價指數,加上能源與食物類的觸底反彈,CPI年增率將會在第三季起上揚。如果Fed不在今2016年下半年前,將資金利率拉高到2%均衡水準,則年底CPI上揚趨勢將會讓Fed措手不及。我們預估,Fed於2016年6月前,會將聯邦資金利率拉高到0.5%以上,以因應未來CPI上揚。核心物價指數最基礎的變數,工資(Wage)與租金(Rent);就是企業資本支出成本、與消費者居住成本。在過去一段期間中,美國工資與居住租金多在緩和上揚。CPI指標是核心物價再加上,與能源與食物類價格。由此可見,能源價格上揚,將帶動傳統產業原物料價格。而CRB商品指數觸底回升,也會使得未來食物類價格上揚;因此就股市類股效應而言,在Fed將升息前,股市預期目標會放在食品類股價上。

依據Tailor Rule法則,CPI年增率以2%為均衡水準,而GDP成長率也為2%;在此情境下必須配置Federal Fund Rate是2%。在2015年12月17日升息一碼後,如果聯邦資金利率每年調高0.75%,則2017年底時Federal Fund Rate將為1.5%,在2018年中時Fund Rate將達到2%以上。在柏南克推進QE的時代中,貨幣政策以失業率6.5%為目標;葉倫將接手Fed主席前調低到5.5%。2016年2月份美國失業率已再降到4.9%,這必然已經跌破美國勞動市場「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依據理性預期學派理論概念,這時菲力普斯曲線,已由負斜率轉變為一直線。若再動用寬鬆貨幣政策大興干戈,只會加速通貨膨脹,對失業率降低必然無益。基此概念,未來可以見到在CPI上揚過程中,失業率必然無法穩定維持在4.9%、它將會往5.5%反撲。預料Fed將以每次0.25%幅度,加碼聯邦資金利率,預估到2017年初Federal Fund Rate必定高到1%以上,以因應2017年CPI年增率到達2%以上情境。

伍、結論:穩健升息是Fed持續的貨幣政策!

本文研究發現,2015年初當核心CPI由負轉正、且其年增率接近2%前,被Fed視為「準備升息」信號。而CRB指數與油價觸底後,未來這一段期間是,CPI年增率加溫與積極醞釀期。如果今年Fed不再度溫和升息,則未來當CPI年增率攀過2%後,Fed會驚慌失措、進而將升息速度加快、幅度加大;屆時將會使全球金融市場完全無法適應,反而會引發金融危機。如果現在存在著升息預期,則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將不容易再度跌破最低1.641%以下。由全球債市投資概念,低殖利率債市中、其匯率不必過度強勢;而殖利率較低、公債價格較高經濟體,其貨幣匯率必需強勢,才可彌補公債價格風險。溫和升息對高收益債,仍有一定程度殺傷力;尤其是目前日本與歐元區負利率效應,全球金融機構若對Fed已存在不升息預期,因此這波因熱錢回流新興市場,而升值與殖利率下降的高收益債,在短期「過度反應」(Over Reaction)後,會再度受挫。

(提醒:本文為財金專業研究分享,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商品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

*本刊僅供參考,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亦不作獲利之保證,請勿任意轉載。

更多財經訊息,歡迎點擊我的 部落格 臉書粉絲團
您的鼓勵,讓我更有動力,謝謝,感恩!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錢 +2 收起 理由
tinyding + 2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站長信箱|廣告洽詢|COCO研究院

GMT+8, 24-10-1 0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理財討論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