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為在本國疆域以內所有生產機構或單位之生產成果,不論這些生產者係本國人或外國人所經營者。
樓主所貼的GDP應該是實質GDP的估計值。依照主計處的定義,經濟成長率乃按95年價格計算之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所以如果報表的估計值是以一致的基準來製作,應該可以去除掉通膨的問題。
所以印鈔票的問題應該不是問題。
重點是,這全球的經濟成長應該不是零合遊戲。
這其中包括了資源產出、人口紅利及勞務支出等。
還有創新等,會提供許多的附加價值。
至於高標的公共債務,這確實是在組成項的政府支出中,不過按照經濟理論,政府舉債提高支出,會引起利率上揚,進而排擠掉私部門的投資這一項,所以不是政府一直舉債就可以的,會有排擠效果,GDP不會等幅增加。
只是,目前大部分的先進國家,利率還在低檔,排擠效果有限。(這是另一個經濟的大問題)。
觀看南歐的國債利率飆高,就可以知道排擠效果了。
至於大便說,我不知道是哪來的,就我所知,這個故事並沒有最終實質產出,我看到的只是移轉支付,這並不在GDP的最終產出的計算方法內。所以這個故事基本上是亂砍的。
這是個人的淺見,希望能夠解惑。
當然,如果有人說,經濟發展是以地球環境做代價。這是有可能的。
不過這已經不是樓主那張表所要討論的主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