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研究院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綠茶妹

月薪1萬8 工作貧窮趨嚴峻

[複製鏈接]
發表於 09-12-30 11:42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發表於 09-12-30 12:0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45# hkcarnby


台灣的勞基法對於工時有明文規定。
  1. 在勞基法裡,本來對工作時間做了最基本的限定,即,每七日中必需休息一天,二週工作時數不得超過84小時、每天正常工時為8小時、超過正常工時的時間為加班,但加班每月男性不得超過46小時、女性不得超過26小時(後來被放寬到和男性同)以及關於女性夜間勞動限制的規定。但民國85年新增訂的84條之1卻規定了某些職種、職務可以排除在上述保護之外。(84條之1中的第二款「監視性或間歇性之工作」,由於其性質與第一款、第三款頗不相同,另文討論)
複製代碼


但是有些工作的工時很長,例如電子業的研發工程師。(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簡稱RD)
剛才找到一個網頁正巧在討論科學園區裡的責任制。
責任制就是不限工時,加班沒加班費。多半是為了股票分紅而來。
http://www.siplra.net/home/labor-condition-1/2009-06-30-01

我所知道很多RD的工時非常長,
早上9點進公司,要做到晚上8、9點下班,
加班的話會做到11、12點甚至凌晨。
著名的鴻海也是工時很長。

但是在台灣,賣命的RD薪水很高,
本薪加分紅有些一年可以賺200萬元。
鴻海聽說薪水也是非常高。
發表於 09-12-30 12:22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果賣命的工作這不算很高。。。。
香港的投資銀行只是分紅也800萬(台元)不計本薪
發表於 09-12-30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不到40已經可以退休(如果你還有命享的話)
發表於 09-12-30 13:17 | 顯示全部樓層
經濟好、股市旺,打工皇帝收入水漲船高。稅務局公布,上年度繳交最多薪俸稅的打工皇帝稅款達五千六百萬元,相信其收入高達三億五千萬元。有專家估計,今年的「十大打工皇帝」除上市公司高層外,極可能包括投資銀行大班、地產界及資訊科技界猛人,分紅和行使認股權是他們高收入的重要原因。\本報記者 何麗華

稅務局昨日公布上年度繳稅最高的「十大打工皇帝龍虎榜」,排第一位的超級打工皇帝,單是薪俸稅也要交五千六百萬元,以薪俸稅標準稅率百分之十六計算,他去年度的收入達到三億五千萬元。不過,由於○五至○六年度的超級打工皇帝交稅達一億零一百萬元,因此昨日的數字並未為市場帶來太大驚喜。

上一年度最多交逾億

上年度排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打工皇帝,收入同樣十分驚人,分別要交稅五千五百萬元和四千五百萬元。「十大打工皇帝」上年度總共為庫房帶來三億五千萬元的進賬。

提起打工皇帝,不少人會想起過去一直執超級打工皇帝牛耳的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年薪一億三千萬元)。不過,稅務局表示,個別薪俸稅納稅人的稅款特別高,可能與其薪金以外的其他收入有關。因為薪俸稅除包括薪金外,亦包括花紅、佣金、津貼、認購股權等收入。基於《稅務條例》的保密條款,稅務局不能透露有關納稅人的資料。

稅務學會會長鄒揚敦表示,由於排頭位的打工皇帝收入達三億五千萬元以上,因此他不一定是市場人士熟悉的上市公司大班或其他高層。他說,香港還有很多「皇帝」在金融證券、地產界或資訊科技界「打工」,因此估計「十大打工皇帝」中,應包括不少這些界別的人士。

排頭位者應屬金融界

他分析,「十大打工皇帝」要達到每年收入逾億元,除了本身有豐厚薪金外,不外乎兩個因素。其一是花紅收入,因為去年度本港經濟好景,不少企業均賺大錢,可能有不少人士獲發巨額分紅;其二是行使認股權,由於去年股市暢旺,可能有公司高層行使了認股權,繳稅額也是天文數字。

香港會計師公會前會長陳茂波估計,「十大打工皇帝」除了上市公司大班外,還有不少投資銀行界人士。他說,去年度股市大旺,又有不少企業集資上市,相信多家投資銀行都大派紅利,金額高得令人咋舌。

陳茂波表示,雖然排首位的新打工皇帝交稅金額,較○五至○六年度的打工皇帝大跌,但相信這只是個別情況。而本港整體的經濟環境依然繼續向好,打工仔的平均收入繼續上升。

投資銀行賺錢分紅多

要估打工皇帝,投資銀行大班必會上榜,因為單是十大投資銀行今年在港的佣金收入總和,保守估計就高達一百億元。近日市場便盛傳一名在某投資銀行任職的大班,今年獲派發的花紅高達二百個月的薪酬,估計他今年的收入超過二億元。

此外,依據各上市公司年報,和黃大班霍建寧繼續蟬聯打工皇帝寶座,年薪達到一億三千萬元。而創業板公司亞科資本的主席兼非執行董事Ilyas Tariq Khan則排行第二位,去年薪酬逾九千二百萬元。此外,長實副主席李澤鉅的年薪超過七千二百萬元、Ilyas Tariq Khan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陳覺忠的年薪亦達到六千一百多萬元。
 樓主| 發表於 09-12-30 19:01 | 顯示全部樓層
收入破港幣1億元真是好多錢啊。
難怪香港出現昂貴的高樓。

我覺得在台灣年收入超過200萬以上的工作就非常好。
發表於 09-12-30 19:56 | 顯示全部樓層
所以在香港哪有人做研發?
 樓主| 發表於 09-12-30 20:59 | 顯示全部樓層
台灣人靠電子業養活很多人。
電子業佔出口比例很高。
發表於 09-12-31 00:19 | 顯示全部樓層
以前留學時有個台灣女生的男友聽說是做電子的
發表於 10-1-3 01:54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果我們退休工程師 用DSP 研發成式交易 再到HK
成立避險基金 要拿800~1000萬應該如何規劃 ? 哪家作期貨信託基金最大
MAN   PERMAL  ??
發表於 10-1-3 16:5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56# simon48

DSP可以開發程式交易?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請問你怎麼做呢?
發表於 10-1-3 23:16 | 顯示全部樓層
Follow Ehler 的 MESA 精神 把 LAG 消減 一半
發表於 10-1-3 23:29 | 顯示全部樓層
Search Rocket science  for trader by digital singal processing :
http://www.amazon.com/Rocket-Sci ... tions/dp/0471405671
http://www.yassersoft.com/?menu= ... p;fid=7&sid=628
http://www.mail-archive.com/amib ... s.com/msg07141.html
John Ehler :IEEE fellow 退休 轉戰金融 建 MESA system (每年排行榜有份 ) 一砲而紅

    回到主題 HK 只賣 不創 立 自己的 HEDGE FUND ?
發表於 10-1-8 11:30 | 顯示全部樓層
M型是結果,不是原因──中產階級之死
過去學歷和年資曾是中產階級職位升遷的重要基礎,但時移勢易,這些「資本」再不一定有它們以往兌現實在的、物質的回報的保證。在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而同時市場對服務的要求又瞬息萬變的社會裡,「一技傍身、終身受用」的說法已過時。再加上無論是私營企業或其他部門的僱主,都趨向時刻講求靈活和盡量減輕組織的固定負擔,長期僱用、工作穩定性的概念已慢慢消失。而組織結構由整合與分層轉而趨向鬆散與扁平,也將職業生涯的階梯和發展軌道改寫了。以往因擔當經理、行政人員和專業人士而享有的一種職業生捱、生活方式,已由另一種不確定的人生所替代。現在,文化資本(即學歷、專業資格等)不再是有或無、有多少的問題,而是可轉移性、增值條件的高低。又現在,年資、工作經驗不一定值錢;每一個中產階級的僱員都要時刻面向勞動市場,要經常想辦法保持個人的市場價值,要面向整個行業,而不是自己的老闆或某一問機構。直接的說,中產階級的職業生涯不會再像從前般一經到位便如步入自動電梯般安安穩穩地扶搖直上;中產者要為職業生涯出現斷層的危機作好準備。他們又必須時刻提升個人的競爭力,要有壓過其他對手的能力,要防犯別人扒頭。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下,稍有差池會被其他對手所淘汰。遊戲規則的根本變化,令支持看從前中產階級那一套人生觀、世界觀的社會基礎發生了重大轉變。過去心平氣和、強調穩定和漸變的中產階級,赫然發現自己今天生活在另一個世界。

至於專業人士,他們除了要面對市場需求及就業機會收縮的困難之外,還要承受來自專業工作商業化和市場化的壓力。事實上,專業制度的出現與成長一直跟市場和政府有看一種互相利用、互相依賴的閉係,但在這種關係之上專業又可保持它的自主性和獨立地位。這也就是說,雖然專業往往是要為市場和政府提供服務,但它們能夠運用其專業地位和權力,以相對地獨立和自主方式進行工作,而毋須完全服膺於僱主或僱傭機構的指令。不過,在宏觀經濟轉型的影響下,專業亦不能避免要面對重大的轉變。一方面,在過去當政府不斷擴充其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個別專業(例如:醫療界)被捲入到科層系統,政府的角色及公共開支間接成為了影響整個界別的及個別專業人士的發展空問的重要因素。當經濟環境出現變化,政府要精簡架構,削減開支,甚至改變過去一貫提供服務形式的時侯,已躋身於這個科層系統的專業人士便要向種種因組織改造和轉型而出現的新考慮和原則作出妥協—成本控制、經濟效益等考慮往往成為了最先決的因素。另一方面,一直主要在私人市場方而發展的專業,亦陸陸續續引入了更多的商業元素,對專業人士的要求,除基本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之外,還愈來愈強調在管理經營和企業精神、創造利潤的能力,以配合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雖然一般專業均力守其專業的特質,抗拒地位下降,使整個行業變得依附於專業以外的機構,但在資源分配及市場壓力之下,以社會服務作為重要的原則和考慮的專業制度,正不斷地受到市場化與商業化的衝擊。

如果只從發展香港作為財經、貿易及商業中心的角度考慮,最大利益的得益者可能主要就局限於那些在全球財經商貿活動中找到位置與功能的一小撮中產。這一種傾斜性的發展狀態,既未能解決普遍勞工的失業問題,而且更往往會令社會不平等、貧富差距惡化。簡單地說,若然以目前香港作為一個全球化城市的既得利益的頂層所考慮的實際得失和遠景出發,得出來的發展藍圖一來未必可以面對或解決當前困擾看整個香港社會的難題(經濟低迷並欠新的動力、失業、人力資源與經濟轉型的配合、貧富差距、市民對政府失去信任和信心等),而且亦未能照顧另一批中產—─政府公務員系統、社會服務、教育等界別裡的專業人士和管理入員—─的利益與訴求。這一批中產人士的事業基本上是高度本地化的,基於其活動性質(如:並非市場化的服務,不易移動或轉變服務對象)或特殊的制度性因素(如:專業資格的確定和需求)的影響,不易受惠於上述進一步走向全球化城市的轉型過程。事實上,從近年的情況所見,他們往往是強調市場化、組織靈活性的改革的受到打擊的一群。他們看不見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可以有一個(在工作內容上、在物質回報方面)更好的事業前景。對於上述這種社會經濟發展策略和遠景,他們憂心仲仲,找不到或抓不緊自己的位置與前途。

儘管中產階級有著一定的學歷、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較其他階級都更有條件在勞動市場上取得優越的位置,可是他們的職業生涯很大程度上仍是躋身於特定的制度和組織環境裡。這也就是說,就算是在勞動市場上較有競爭條件,香港的中產還未發展為一隊國內各大省市、世界各地均有需要或隨時可跟隨自己服務的企業或機構闖蕩江湖四海。他們所能夠提供的專業及管理服務,需要更有系統地、有效地變為更有輸出條件和價值的經濟活動。事實上,在中產階級眼中,究竟香港目前所經歷的經濟轉型是一場「零和遊戲」(在既定資源與條件上進行分配和再分配)還是「非零和遊戲」(引入新的資源與條件,擴大可分配和再分配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是決定於能否擴充香港的經濟活動的版圖與範圍。
 樓主| 發表於 10-1-8 21:13 | 顯示全部樓層
台灣有一篇文章叫「消失的中產階級」,
M型化之後,中間鐘型的中產階級變少了。
社會還是均富些比較好,
比較安定。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站長信箱|廣告洽詢|COCO研究院

GMT+8, 24-5-21 16: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理財討論網站 | AI繪圖AI超擬真美女AI beauty AI Stable DiffusionAI正妹AI Look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