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3雲林、嘉義大雪:台灣史上最冷的冬天
號稱「霸王級」的寒流侵襲台灣,全台高山普遍降雪,北部地區甚至海拔相當低丘陵也飄起雪來。許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在自家附近看到雪,或第一次經驗5℃以下的低溫。氣象局在1月24日清晨5點19分,測得台北市只有4℃,新竹更只有2.8℃,堪稱平地最低溫。不過在台灣史上,這種低溫紀錄還算「溫暖」的,真正「巨無霸」的低溫直接衝到冰點以下,真正的雪災是連北回歸線邊邊的嘉義縣新港鄉,都「雪下數寸,六畜凍死」。
根據台灣省氣象所(中央氣象局前身)統計,台北市自有氣象數值以來,平地最低溫發生在1900年(明治33年)2月13日,測得零下0.2℃。1963年1月28日測得零下0.1℃,是戰後迄今台北市平地的最低溫,也是史上第二低溫。其他低溫紀錄,還有1922年11月27日的1.1℃,和1962年1月27日的1.2℃。
1962年1月是一個奇冷月分。地球暖化之後,台北市即使在最冷月分,10℃以下的低溫都不常有;但該年1月,低溫在10℃以下者多達20天。1月27日,阿里山零下8℃,玉山更降到零下12℃。與之相比,至本文截稿為止,氣象局在這次寒流所測得的玉山最低溫,是1月24日19: 48的零下6.3℃(明日應會再低一點),只能算「還好啦」。
極端低溫好像喜歡選擇1月27日左右。巧的是,1963年1月27日,台中也測得台灣中部平地50年來的最低溫,零下0.7℃,比台北還冷,這是指普通溫度。草上溫度更低達零下8℃。氣象所解釋,「普通溫度」是距離地面一公尺高的溫度,「草上溫度」則是地面上草地部分的溫度。當天凌晨台中普遍降霜,屋面、地面一片白茫茫。
這種極端低溫的效應,有些是現代台灣人難以想像的。例如1961年1月20日,阿里山也低到零下8℃,創50年來新低紀錄,結果阿里山全區鬧水荒。原來溫度太低,自來水管的水為之凍結,其水源也結冰厚達三寸。
如果把時間往前撥轉,來到清治時代,以上紀錄全部變成小兒科。從17到19世紀,台灣各地史書都有「雨雪」(下雪如雨,程度較「飄雪」更重)的紀錄。這些下雪現象不會是指山區,因為出現在平地,有記錄價值,才會載諸史冊。
|
|